上期作品以无可辩驳的论证,揭示了洛阳拙劣的历史作假手段,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洛阳“专家”认为:“《史记》是24史唯一没有官方背景的‘一家之言’,是后世补写的‘民科’残品!”就是说24史除了《史记》,其他都是官方认证的权威作品,包括《汉书》(然而讽刺的是,他们既然认为《史记》是“民科残品”,却在百科词条里多处引用作证!)。既如此,本期我就再加入河南推崇的《汉书》,来看看洛阳官方到底有没有作假,以及洛阳的13朝古都到底能不能站的住脚。请看以下三个对比材料。
材料一《尚书·雒诰》——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王曰:“公定,予往已。以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材料二《史记·周本纪》:“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
材料三《汉书·匈奴列传》:“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丰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丰镐而东徙于雒邑。”
材料一,是周成王时史官记载的一手文献,说的是成王去雒邑出差,参加完新邑建成典礼和王权交接仪式后,委婉拒绝周公留雒“办公”的建议,仍以丰镐为京,回到宗周的事情。
材料二,是《史记·周本纪》的结语。是官方一再强调西周居丰镐,未迁都。反应出西汉的一些学者意图篡改历史,但因缺少证据支持,被官方否决。
材料三,是《汉书·匈奴列传》中关于西周京师的记载,同样是说武王伐纣后,还是以丰镐为京师,直至犬戎败周,周平王才东徙至雒邑。
这三个记载,彼此互相印证、一脉相承。是原始资料加官方后期认证得出的权威观点“西周都丰镐,未迁都”。
上期作品中我说《汉书·地理志》中“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这话和后面的记载互相矛盾、不合逻辑,认为“故立京师”之说,要么系作者讹误,要么是后世篡改,河南人不服,让我去跟古人辩论,我需要跟古人辩论吗?假如就算此处没错,那也是孤例不证,是无凭无据的空穴来风,自然是不能信以为真的!可就是这么简单、明显的问题,河南自称的专家们愣是看不出来,信以为真了,见一叶而森林,断章取义的引用证明“雒邑就是西周的京师”!
还有河南人认为我对“故立京师”的质疑是臆测,那就请你们把不是“民科残品、一家之言”的官方正史“《汉书·匈奴列传》”里,史料给出“西周都丰镐,未迁都”的观点,和你们认为“故立雒邑为西周的京师”的观点之间,符合了什么样的逻辑给讲清楚,讲通透了!否则,你们可就被上面那三个相互印证的史料给啪啪打脸了!就请你们把西周都洛阳的假历史从各平台词条宣传以及你们的博物馆中去除。因为“西周都丰镐而非洛阳”,这不仅是《尚书》、《史记》的观点,同时也是你们认可的《汉书》的观点。可悲的是,你们的专家在被问到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竟谎称“西周确实都雒邑,天子只是居住在丰镐而已”,这么有水平的见解也只有洛阳专家们敢想且想的出来。请问洛阳人吃饭,嘴和饭都是不接触的吗?
洛阳人好以学界专家自居,认为凡质疑自己的,都是“伪民科”!那就请专家们拿出本事来,把我这“伪民科”给搞定了!否则,我看你们怎么下这台阶、收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