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爱尔兰人的奥斯维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海上求生之旅
迪丽瓦拉
2024-11-03 12:38:03
0

原标题:读书 | 爱尔兰人的奥斯维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海上求生之旅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爱尔兰]奇安·T.麦克马洪 著,

初庆东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爱尔兰爆发大饥荒,数百万贫苦民众无以果腹,只得漂洋过海,希求移民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关于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移民的记载,往往由令人厌倦的陈词滥调、半真半假和冷冰冰的统计数据组成。

在《棺材船》这部开创性的跨国历史作品中,麦克马洪对移民过程里一个至关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部分——旅程本身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视角。

当饥肠辘辘的人们奔向海边,令人失望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没有足够可供远航的船舶可以搭乘。而那些费尽千辛万苦踏上甲板的人,也同时把一只脚伸进了棺材——黑暗、潮湿、拥挤是漫长旅程的主基调,疫病肆虐之下,饥饿、脱水与眩晕完全不堪一提。许多人在船上死去,随即被抛入大海,因此移民船也被称作“棺材船”,成为19世纪移民航行中臭名昭著的标签。

全书分五个部分展开:准备、登船、海上生活、死亡、抵达。作者以三大洲的档案为基础,从移民的信件和日记出发,对海上行程进行复刻,这些移民的个人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一关键历史的更为复杂的理解。而毫无疑问,平安抵达只是第一步,爱尔兰人在他乡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启,船上生死与共的经历将为他们带来新的、更为紧密的关系。

>>内文选读:

中文版序

1852年秋,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启程前往中国厦门的“格特鲁德”号(Gertrude),在厦门征募300多名契约华工后,启航驶往古巴的甘蔗种植园,以补充那里的劳动力。契约华工与船员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高度紧张。一位名叫谭才(Tan Chye)的契约华工在一份证词中对船上提供的食物满腹牢骚,这份证词刊登在1853年1月17日的《纽约时报》上。他解释说:“在晴天,我们可以吃到大米、咸鱼和蔬菜,但每顿都吃不饱。”“我们本来可以吃下两倍的量。”当船只遇到恶劣天气时,他们的境况会变得更加糟糕,只能吃干饼干、喝凉水。而且因为受制于语言障碍,他们的遭遇每况愈下。尽管从中国到中美洲的航程通常需要至少4个月的时间,但船员中没有一个人会说中文。谭才断言:“我们无法向船长索要更多(食物)……因为没有人为我们提供翻译。”契约华工最终忍无可忍,开始反抗,但船长无法理解他们叫嚷的内容,误以为他们试图推翻他的领导。于是,船长命令船员向乘客扣动步枪扳机,结果造成17名移民当场死亡,并有更多人受伤。船长把契约华工的不满误以为是一次未遂的哗变,而这实际上是一个移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误会”。

图源:视觉中国

除却“格特鲁德”号是爱尔兰人在太平洋从事贸易的船只这一事实之外,契约华工的遭遇与《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一书的核心人物爱尔兰人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是重塑19世纪中叶世界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关注大饥荒时期那些离开爱尔兰的人。1845—1855年,在只有850万的爱尔兰人口中,有100万人死亡,另有200多万人移民海外。这一时期的爱尔兰移民与远赴美洲地区的华工遥相呼应。从19世纪40年代中叶开始,有超过12.5万名契约华工前往古巴甘蔗种植园,另有10万名契约华工在秘鲁的种植园和鸟粪矿劳动。在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金矿之后,又有数万名华工前往美国。其次,华人和爱尔兰人在移民海外的航船上死亡率相近。在当时欧洲船只所载乘客于航行过程中的死亡率平均为1%—2.5%的情况下,19世纪的第3个25年中前往古巴的契约华工和1847年航向魁北克的爱尔兰移民的死亡率高达10%。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华人和爱尔兰人与德国人、东印度人等其他经历漫长路程的移民一道意识到,如“格特鲁德”号上所发生的,远航船上的社会动力学不仅受到沟通不畅和暴力的影响,也由齐心协力和大无畏精神所形塑。本书即透过乘客的日常生活来观察海上航行如何影响移民。

对移民海上生活的关注是重要的,因为在很长时间里这一视角都被历史学家所忽视。例如,在爱尔兰,“棺材船”这一术语成为描述大饥荒时期航船状况的一个准确表述,这早已司空见惯。但这种表面的刻板印象不经意地剥夺了移民的人性,将他们的声音淹没在历史档案之中。同样,对19世纪的契约华工而言,“苦力”一词具有种族歧视的色彩,将数十万鲜活个体的生活和经历贬低为大量无法区分、毫无个性的受害者。如果可以倾听他们的声音,那么我们对他们经历的历史解释会有什么变化呢?《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这也是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本书运用跨国史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迅猛发展的海洋社会史的一部分。在过去的数年中,很多学者已经围绕海盗、船员和奴隶在海上的经历推出重磅著作。但奇怪的是,移民并未成为他们的研究主题,尽管19世纪每个移居海外之人都会耗费数周或数月在海上漂泊。《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借助散落在世界各地档案馆的书信、日记和报纸,力图展示航行本身就是人类迁徙谜题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作者:奇安·T.麦克马洪

文:奇安·T.麦克马洪 图:视觉中国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与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并非在达到了顶峰后就逐渐衰退,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封建...
2025屯堡文化大会在贵州安顺... 人民网安顺11月10日电(陈洁泉)为进一步挖掘呈现屯堡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
考古人员在三亚落笔洞遗址发现海... 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现场(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新华社海口11月10日电(记者周慧敏)...
另一个悟空:没有七十二变,却同... 与悟空相遇 那是2023年的秋天,我从帕米尔高原开始我的旅行。车子在山间逶迤,草色褪去,高原袒露出强...
原创 中... 在18世纪,法国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名字叫伏尔泰。伏尔泰不仅被誉为“法兰西思...
海昏简牍经文保修复数量更新为5... 负责海昏侯墓出土简牍修复工作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近日透露,5200余枚海昏简牍在今年的文保修...
原创 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充满传奇和神秘的一个时代,而扁鹊这位名医,则是这一时期的璀璨明星之一。 ...
原创 桂... 1928年9月的某一天,李默庵拿着刚刚获得的副旅长委任状,来到了第十一师三十一旅报到。此时,旅长桂永...
原创 1... 1958年,粟裕在一次重要会议中,突然遭到两个半元帅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蒙受了莫名的冤屈。到底粟裕与...
原创 真...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亲自发动的一场对吴国的战役。这场战斗的起因,是刘备带领七十万大军,宣...
原创 西... 1948年11月中旬,西柏坡迎来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客人。这位客人到底有多重要呢?毛主席亲自去接待他,百...
原创 东... 在东晋十六国历史上,有个叫南燕的王朝。这个南燕也是慕容诸燕之一。如果说前燕是第一燕国,后燕是第二燕国...
“三位一体”战略任务与“两面政... 任超 平郊抗日根据地游击队行军途中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将在北平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根据...
折戟中欧:蒙古帝国第二次入侵匈...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骑兵一度横扫欧亚大陆。特别是在欧洲东部,先后屠戮基辅罗斯、保加尔突厥、波兰和...
开篇暴击:历史哪是讲道理?明明... 开篇暴击:历史哪是讲道理?明明是 “全员疯批” 连续剧 提起历史,你是不是立刻想到教科书里背着手讲道...
原创 他... 张云逸是开国十大将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享受了元帅待遇,曾是其他九位大将的上级。为什么张云逸能够获得如...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朱元璋有个类似之处:那就是都是出自民间,通过农民起义建立新王朝。但是,两者在成为...
原创 资... 傅钟将军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央授予的1614位开国将帅之一,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党内入党最早、...
原创 他... 河南新县是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这个地方培养了许多开国将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许世友。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
原创 回... 在1997年的北京早春时节,一场足以搅动东亚局势的脱逃事件正默默上演。 当年76岁的朝鲜前劳动党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