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爱尔兰人的奥斯维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海上求生之旅
迪丽瓦拉
2024-11-03 12:38:03
0

原标题:读书 | 爱尔兰人的奥斯维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海上求生之旅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爱尔兰]奇安·T.麦克马洪 著,

初庆东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爱尔兰爆发大饥荒,数百万贫苦民众无以果腹,只得漂洋过海,希求移民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关于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移民的记载,往往由令人厌倦的陈词滥调、半真半假和冷冰冰的统计数据组成。

在《棺材船》这部开创性的跨国历史作品中,麦克马洪对移民过程里一个至关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部分——旅程本身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视角。

当饥肠辘辘的人们奔向海边,令人失望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没有足够可供远航的船舶可以搭乘。而那些费尽千辛万苦踏上甲板的人,也同时把一只脚伸进了棺材——黑暗、潮湿、拥挤是漫长旅程的主基调,疫病肆虐之下,饥饿、脱水与眩晕完全不堪一提。许多人在船上死去,随即被抛入大海,因此移民船也被称作“棺材船”,成为19世纪移民航行中臭名昭著的标签。

全书分五个部分展开:准备、登船、海上生活、死亡、抵达。作者以三大洲的档案为基础,从移民的信件和日记出发,对海上行程进行复刻,这些移民的个人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一关键历史的更为复杂的理解。而毫无疑问,平安抵达只是第一步,爱尔兰人在他乡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启,船上生死与共的经历将为他们带来新的、更为紧密的关系。

>>内文选读:

中文版序

1852年秋,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启程前往中国厦门的“格特鲁德”号(Gertrude),在厦门征募300多名契约华工后,启航驶往古巴的甘蔗种植园,以补充那里的劳动力。契约华工与船员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高度紧张。一位名叫谭才(Tan Chye)的契约华工在一份证词中对船上提供的食物满腹牢骚,这份证词刊登在1853年1月17日的《纽约时报》上。他解释说:“在晴天,我们可以吃到大米、咸鱼和蔬菜,但每顿都吃不饱。”“我们本来可以吃下两倍的量。”当船只遇到恶劣天气时,他们的境况会变得更加糟糕,只能吃干饼干、喝凉水。而且因为受制于语言障碍,他们的遭遇每况愈下。尽管从中国到中美洲的航程通常需要至少4个月的时间,但船员中没有一个人会说中文。谭才断言:“我们无法向船长索要更多(食物)……因为没有人为我们提供翻译。”契约华工最终忍无可忍,开始反抗,但船长无法理解他们叫嚷的内容,误以为他们试图推翻他的领导。于是,船长命令船员向乘客扣动步枪扳机,结果造成17名移民当场死亡,并有更多人受伤。船长把契约华工的不满误以为是一次未遂的哗变,而这实际上是一个移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误会”。

图源:视觉中国

除却“格特鲁德”号是爱尔兰人在太平洋从事贸易的船只这一事实之外,契约华工的遭遇与《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一书的核心人物爱尔兰人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是重塑19世纪中叶世界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关注大饥荒时期那些离开爱尔兰的人。1845—1855年,在只有850万的爱尔兰人口中,有100万人死亡,另有200多万人移民海外。这一时期的爱尔兰移民与远赴美洲地区的华工遥相呼应。从19世纪40年代中叶开始,有超过12.5万名契约华工前往古巴甘蔗种植园,另有10万名契约华工在秘鲁的种植园和鸟粪矿劳动。在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金矿之后,又有数万名华工前往美国。其次,华人和爱尔兰人在移民海外的航船上死亡率相近。在当时欧洲船只所载乘客于航行过程中的死亡率平均为1%—2.5%的情况下,19世纪的第3个25年中前往古巴的契约华工和1847年航向魁北克的爱尔兰移民的死亡率高达10%。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华人和爱尔兰人与德国人、东印度人等其他经历漫长路程的移民一道意识到,如“格特鲁德”号上所发生的,远航船上的社会动力学不仅受到沟通不畅和暴力的影响,也由齐心协力和大无畏精神所形塑。本书即透过乘客的日常生活来观察海上航行如何影响移民。

对移民海上生活的关注是重要的,因为在很长时间里这一视角都被历史学家所忽视。例如,在爱尔兰,“棺材船”这一术语成为描述大饥荒时期航船状况的一个准确表述,这早已司空见惯。但这种表面的刻板印象不经意地剥夺了移民的人性,将他们的声音淹没在历史档案之中。同样,对19世纪的契约华工而言,“苦力”一词具有种族歧视的色彩,将数十万鲜活个体的生活和经历贬低为大量无法区分、毫无个性的受害者。如果可以倾听他们的声音,那么我们对他们经历的历史解释会有什么变化呢?《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这也是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本书运用跨国史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迅猛发展的海洋社会史的一部分。在过去的数年中,很多学者已经围绕海盗、船员和奴隶在海上的经历推出重磅著作。但奇怪的是,移民并未成为他们的研究主题,尽管19世纪每个移居海外之人都会耗费数周或数月在海上漂泊。《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借助散落在世界各地档案馆的书信、日记和报纸,力图展示航行本身就是人类迁徙谜题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作者:奇安·T.麦克马洪

文:奇安·T.麦克马洪 图:视觉中国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郭... 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军阀混战的场景频频上演,倒戈叛变的情节屡见不鲜。然而,在1924年到1925年...
原创 靠... #历史开讲# 犹太人,欧罗巴人种,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
在三千年典籍中读懂中华文脉 展览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展览现场。 《山海经》。 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 ...
原创 以... 蚂蚁庄园2024年9月20日庄园小课堂知识问答的最新问题是以下哪件文物有“天下第一剑”之称?越王勾践...
南大“雪域寻音”团队 开展进藏... 今年7—8月,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师生组成的“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重庆、陕西、贵州、浙江等...
原创 慈... 引言 清朝末年,在慈禧太后的一手操纵下,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早已摇摇欲坠。当时,老百姓早已民不聊生,...
原创 “... 公元1399年,大明帝国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由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变,彻底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在这...
云南一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首次“... 彝文、东巴文、方块瑶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种类丰富却鲜有人知,如今,随着云南古籍数字化提速,公众...
原创 从... 19藩属国、1316万平方公里领土,清朝是怎样走上巅峰,完成扩张的?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
原创 满... 生活在各个朝代的公主们,虽然都是皇帝的女儿,皇宫中的金枝玉叶,但是她们所处的环境和遭遇却是完全不同。...
又一史料文献公开!侵华日军七三... 在“九·一八”事变93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日本学者松野诚也联合发布了...
原创 为...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达的战争,在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发动以后,一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卷入...
原创 非... 文l张飞 编辑l张飞 前言 让我们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 这个无处不在的短语几乎只适用于非洲:“前殖民...
原创 为... 每每提及我国的淡水资源都会让广大网民想起并叹息的名字一一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究竟有什么魅力,让网友频频...
原创 原...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上元节。在唐朝,上元节是全国百姓的国庆节,更是情侣们浪漫相...
原创 “... “九锡”是我国古代皇帝赐予有功之臣的一种礼遇,而且是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公羊传》中记载“诸侯...
“中华第一塔”有多高? 揭秘“... 永宁寺塔作为北魏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
原创 他... 导语:他立过10次一等功,有56枚勋章,太爱闯祸只当了粮站站长 中国的历史发展上,有过许许多多的英雄...
原创 苏...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1878年8月27日—1928年4月25日,波罗的海德意志族人, 沙俄...
原创 清... 《偈颂一百零四首》曾言:“家丑岂容外泄,刚被儿孙告讦。”古往今来,我国便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