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想必大家都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谚语,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人不是萧何,而是他的好朋友曹参。
当年,萧何与曹参一同跟随汉高祖刘邦打江山,两人都立下战功无数,然而在刘邦眼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却没有曹参的位置,眼见从小到大的好哥们萧何坐上了丞相之位,说没有嫉妒之心是不可能的,但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
到了汉惠帝二年,萧何临终之际,曹参隐隐之中觉得自己将会是下一任丞相,便让家里人立马准备进京,大家还来不及问他进京做什么时,一道圣旨解了所有人的疑问——曹参被萧何推荐为继任宰相的人选,随后被召进宫内。
然而等他真正上任后,汉惠帝却彻头彻尾的后悔了,因为这个新官既没有放出他的“三把火”,也没有写出什么有用的奏折,反而是整日胡吃海喝,就这样混过了三年,汉惠帝实在看不惯他的作风,立马召见他。
惠帝问他为何不理政事?曹参非但不作答,反倒问起惠帝来:陛下觉得您和高祖比起来哪个更圣明?就算惠帝心里觉得自己厉害也不敢和先帝比,随后曹参又问:那么陛下觉得我和萧何比起来哪个更贤能?惠帝丝毫不留情面地选了萧何。想不到曹参突然一本正经:既然您比不过高祖,我也比不过萧何,为何我们不能直接按他们立下的规矩照做呢?惠帝被他说的无言以对,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
难道曹参真的是承认自己不如萧何才不理政事的吗?其实不然,曹参作为西汉开国功臣,文武兼备,早在齐国当相国时,他带领齐国走向富庶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笔者认为,他是故意不作为的,而且他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有其道理。
经历了秦末的连年战火,此时国家经济几近崩溃,遥想汉高祖当年连马车都坐不起,就连牛车也找不出几头毛色大小都比较相近的牛来,可见其贫困程度。那么农耕社会最好的整治办法就是无为,任由农民放开去生产,而且国家不可以插手。虽是这个道理,但曹参却没有说出来,因为就算说出来也没有多少人能理解,所以他就搬出汉高祖和萧何来说事。
不管怎么说,如果不是他采取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也不会有“文景之治”,更不会造就出大汉的太平盛世了。这种“萧规曹随”的治理办法也让曹参受千古称颂,被后世称为“千古贤相”。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