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两千多年前,北边的匈奴仗着兵强马壮,一次次越过长城,对着边境的百姓烧杀抢掠。
而当时的西汉王朝虽有心驱除匈奴,奈何当时的西汉骑兵数量极少,马的数量更少,
对匈奴只能委曲求全,和亲、纳贡
,而匈奴的胃口却越来越大,百姓的赋税徭役也越来越重。
整个中华民族都活在匈奴的阴霾下。
这时,一个17岁的少年站了出来,他对着汉武帝,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从此,他一路北征,还给了后方百姓一世太平,直到现在,
他打下的四座城还沿用了他当时取得名字。
这个年轻人就是
霍去病
,他是如何实现驱逐匈奴大业的?那四座城又是哪四个呢?
命途多舛,天降武曲星
公元前141年,平阳侯府的一个女奴
卫少儿
与平阳县的一个小官霍仲孺私相授受了,不多时,卫少儿便怀了孩子。
但由于卫少儿当时只是一个女奴,地位极为卑下,而霍仲孺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好歹是官宦人家。所以即便卫少儿怀上了孩子,他也没有带卫少儿走的意思。
后来霍仲孺述职结束后,就直接回了老家平阳县,连卫少儿一面都没见。
卫少儿无奈只能自己抚养刚出生的孩子,
而这个孩子就是
霍去病
。
霍去病刚出生的时候,便
哭声嘹亮,四肢强力,天生的好身子
。
但他既是
一个奴婢的孩子,又是一个不被父家认可的私生子
,境遇可想而知。他从小便跟着母亲在平阳侯府劳作,还经常被其他下人侮辱打骂,三天两顿殴打辱骂都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但好在命运还是眷顾他们的。
公元前139年,
卫子夫一舞获得了汉武帝的倾心
,随后便被
刘彻
接到了皇宫中,在后来甚至成为了皇后。
卫氏一家也就此开始走了上坡路。
因为卫子夫当时极其受刘彻的重视,她的家族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卫少儿更是免去了奴的身份,嫁给了一个贵族家庭,霍去病也就跟随着母亲的步伐,进入了上层阶级。
继父没有因为霍去病是私生子就苛责他,反而给了他一切上流人家应受的教育资本。而在学习中,
霍去病开始逐渐在马术和骑射上崭露头角。
他也对这些刀枪棍棒的武术颇为喜爱,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操练,每一样都学的有模有样。
当时,霍去病的舅舅
卫青
屡屡打出胜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将军。
卫青看出这个侄儿的天赋极佳,就将霍去病接到了身边,卫青告诉霍去病,打仗不能只靠蛮力,而是要有智慧,要懂得摆兵布阵。
或许是由于家庭自带的行军天赋,
霍去病对排兵布阵极为有天赋
,在卫青的教导下,他还能触类旁通。
很快,卫青家有个年轻后辈有大将之材的风声便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当时汉武帝极为高兴,因为
他正在到处招兵买马、广罗人才,决心要给匈奴以重击
,让其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世世代代都不敢侵犯中原领土。
于是刘彻就传召了霍去病,并将霍去病留在了自己身边做侍卫。为了测试霍去病的功夫,刘彻那段时间还经常出去打猎,他为霍去病年纪轻轻却有一身无比娴熟的骑射功夫而赞叹。
赞叹之余,他拿出
《孙子兵法》
等古代先贤的兵法,想告诉自己的这个外甥如何运用兵法。
但学了一段时间后霍去病告诉姨夫刘彻,书看多了思维容易固化,
行兵打仗要看自己的谋略能否周全,不能只是读书。
听了这样的话,刘彻哈哈大笑,说
霍去病必将成为大材
。
卫青和汉武帝的教导,一个教导前线作战以及将军之才,一个教导大局观和形势判断。
有了这两个大人物的教导,霍去病的成长速度飞快。
17岁,
刘彻就封霍去病为剽姚校尉,并命令卫青带着霍去病去前线出征匈奴
。因为刘彻和卫青都觉得,没有实战过的学习就是纸上谈兵,他们不想自己拼劲全部的能力,教导出一个“木头”,所以就决定带着霍去病出征匈奴。
谁都没想到,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给了这俩人一个大惊喜。
名震漠北,用兵如神
说起霍去病的第一场出战,可以说是
首战即高光
。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跟着舅舅卫青来到了前线出征匈奴。
当时的霍去病刚刚17岁,还是一个热血有冲劲的青年。而他的舅舅卫青经过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已经变得沉稳,不会“横冲直撞”了。
所以到达前线战场后,卫青就下令休养生息,等匈奴开始进攻的时候,就开始抵御。
这种方式在当时确实是主流思想,在当时,只要不打败仗,只要能抵御住匈奴的进攻,就算是胜仗了。
这是胜算最大也是安全性最高的打法。
但霍去病却看不过去这种打法,他认为这种做法会让自己陷于被动,每次都要等到匈奴那边吃饱喝足有拼劲的时候,我方再进行抵御。我方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就很容易松懈,打仗时就很容易被击溃。
但是卫青却告诉霍去病:
“打仗怎么能是儿戏,说去进攻就去进攻,你的想法还是太年轻了。”
卫青还是秉承保守,并告诫霍去病在战场上不要过分莽撞,看着自己怎么做就好。
但霍去病怎么会听卫青的呢?他趁卫青不注意的时候,就
带着卫青给自己的八百骑兵冲进了匈奴老巢。
他带着800个骑兵一口气解决了匈奴2000多人
,还将匈奴
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匈奴的国相
等一系列高官,捆起来带了回去。
匈奴人当时也没想到,西汉的军队竟然换了打法,之前都是自己准备好了,他们来抵抗的,现在自己还没准备好,西汉那群人就来进攻了?
西汉人不讲武德。
就这样,
霍去病凭一己之力发动“闪电战”,出其不意地进攻了匈奴的老巢
,由于主将等人或死或俘,这次集结起来的匈奴大军直接被一举击溃。
等霍去病带着这些匈奴高官回到营帐时,卫青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大受震撼,他不知道霍去病是怎么做到的,只能感叹:
长江后浪推前浪。
自此,霍去病一战封神。
消息传到朝堂,多少朝堂上的官员都抱头痛哭,击溃匈奴有望了,中华大地再也不用受到匈奴人欺压了。
汉武帝也直接
封霍去病为
“冠军侯”
,勇冠三军。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霍去病开启了驱除匈奴的从军生涯。霍去病指挥战争的这几年,河西走廊彻底被打开,这也是霍去病的另一个传奇。
打通河西走廊,四城更名
霍去病击溃匈奴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
匈奴卷土重来,集结了5万的兵马,驻扎在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对中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河西走廊丰沃的水草和广阔的平原是训练骑兵的绝佳之地,这块土地要是落到匈奴人手中,那便是直接递给对方一把利刃。
另一方面,河西走廊是中国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匈奴直接驻扎在河西走廊,可谓是踩到了汉武帝刘彻的逆鳞。
刘彻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精兵去攻打匈奴。
一万西汉精兵对战五万匈奴精兵。
匈奴人知道这个消息笑了好久,因为西汉给他们的印象就是重文轻武,武将都太弱了。
因此他们彻夜欢歌了好几天。
但这次领兵的可是霍去病呀,他们之前明明吃过霍去病的亏,却还是不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里。
这次,霍去病照样没给他们休养的机会,他带着自己的精兵,日夜不休赶到了战场。
霍去病秉着“神兵天降”的作战理念,带着自己的一万骑兵,悄无声息地从陇西出塞,沿着乌亭逆水而行,边走边扫荡了5个匈奴的小部落。
而后
六天内急行了一千多公里
,越过焉支山,继续向西北挺进,直接到达匈奴的老巢,即浑邪王、休屠王的驻扎地。
在经过短暂战争后,二王不敌,只能带着残军逃命。祁连山北麓的第一场战争就此取得胜利,
霍去病不仅斩杀了敌军8600余名,还缴获了匈奴众多官员。
回程的路上,霍去病又遇到了匈奴的折兰王和卢侯王的追杀,
霍去病指挥三千兵力,一举绞杀了折兰、卢侯二王,胜利回师。
而后,汉武帝趁热打铁,又拨给霍去病万余名精兵,派公孙敖协助,准备彻底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
按照原本的作战方案,霍去病带领军队走北路,从敌军后方进攻,插入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
公孙敖走南路,从正面进攻,将匈奴军队夹在中间,全力绞杀。
但没想到的是,等霍去病带领军队穿过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又走到酒泉的时候,公孙敖带领的军队竟然迷失了方向,走丢了。
原定的进攻计划只能推翻重来,而霍去病也已经深入了敌军后方,战争迫在眉睫。
失去了前方军队的协助,自己还深入了匈奴老巢,一着不慎,就容易被匈奴人围困起来。
但毕竟已经行军了数千里,不能就此作罢,于是
霍去病还是下令,从匈奴的侧后方发动进攻,断其后路,哪怕自己战死也不能让匈奴军撤离。
在这种破釜沉舟的决断下,
霍去病的军队大破敌军,杀死敌军三万人。匈奴单于的妻子、王子、相国将军等
63人被俘
。
河西大捷,此次作战,使得西汉和匈奴的地位发生了翻转,匈奴失去河南中原地区后,又紧接着失去了河西走廊。
匈奴在中国西北部的根基彻底被捣毁。
河西走廊彻底被打通,匈奴再也没有与汉朝争夺土地的力量。汉武帝下令减少徭役和赋税,整个国家百姓身上的重担都被撤下,西汉经济迅速且繁荣地发展起来。
霍去病这一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拿下了四座城,并专门为这四座城取了名字。
分别是
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这四个城市的名字,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在沿用。而这四个城市的名字,也是经过了霍去病的深思熟虑的。
敦煌: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不至敦煌,未知天地之辽阔。
取名敦煌,一方面是说该地天地辽阔,浩然常怀;另一方面则是对国家的美好祝愿,以此为起点,国家盛大辉煌。
酒泉:酒泉其水若酒,最出名的就是夜光杯。
当年王翰说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讲的就是酒泉。
而酒泉也有个传说,就是当时霍去病行军到疏勒河时,为了犒劳三军,霍去病将番邦进贡的葡萄酒倒入泉水中,赠饮三军,虽然酒味被大大减淡,但是士兵们仍记得霍去病的好,就将这个地方称为“酒泉”。
张掖:张掖原本称为“甘州”,是个切切实实的咽喉要道
,而它的名字取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则直接表明了它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在这里,霍去病实现了以一万击溃敌方五万的神话。
武威:取自“武功军威”
,著名的青铜器“马踏飞燕”就是武威的标志,用这两个字作为名字,就是想彰显大汉王朝的强盛繁荣。
名如其人,霍去病起的这四个名字就能看出他的性格,骁勇善战、万夫不当、胸有沟壑。
后记
写到这里,不免要提一下这个天才少年的去世。
24岁的他在立下了屡屡战功后,猝然长逝。
他的名字没有帮他避免病痛的侵蚀,这属实让人叹息。
但即便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也没有就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咋后世,有众多文人贤客对其进行歌颂,他活成了中华民族一颗闪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