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的后唐,是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因此可以叫做沙陀唐朝。沙陀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被视为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明主,不过,李嗣源晚年后继无人,也注定了沙陀唐朝后期的动荡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
1、李嗣源的苦恼
沙陀唐朝被视为五代时期疆域最庞大的王朝。因为沙陀唐朝版图鼎盛的时候,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还没有丢失,契丹因为没有这燕云十六州,所以势力并不大。同时,西南的王氏蜀国(前蜀)也一度被沙陀唐朝所吞并。周边很多割据势力也纷纷向沙陀唐朝称臣,因此当时很多人认为沙陀唐朝或许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一个强者来说,到了晚年如果继承人出现问题,无疑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也因此现代才有个“二世祖”的说法。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所谓均值回归——即强一代的后人沦为二世祖,倒是符合这个原理。
其实早在沙陀唐朝统治中原之前,朱氏梁朝(五代后梁)的皇帝朱温在看到李存勖(沙陀唐朝的开国皇帝)以后,也产生了恐惧感:因为朱温深知自己在世的时候或许朱氏梁朝还能压制李存勖,但自己的儿子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那时候朱温对朱氏梁朝的前途是有悲观心理的。果然不出朱温所料,朱温过世没多久,朱氏梁朝就被李存勖的沙陀唐朝推翻。
此时风水轮流转,李嗣源无疑处于当年朱温的境地里:因为面对沙陀唐朝内部错综复杂的局面,李嗣源也对继承人问题感到纠结和苦恼。
2、李从厚被厚待
在李嗣源晚年,李嗣源可以选择的继承人有两个:即李从荣和李从厚。李嗣源其实更侧重让李从厚来接班:当然论年纪,李从荣大于李从厚,不过五代乱世,所以立大一点的儿子做继承人在这个世道里不成立。
李从荣和李从厚其实都存在很大的短板。
李从荣是一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名义上李从荣热爱文学诗词,但其实这方面并没多少造诣。并且作为乱世中靠弓马得天下的李嗣源,对于文人这套其实也有一定的鄙视心理。所以后世分析,可能是李从荣的这种附庸风雅的毛病,让李嗣源没有考虑册立李从荣做继承人。
而李从厚相对来说,也是资质平平的人——如果在太平年月里,李从厚或许可以勉强成为一个守成的君主。但是如果在五代这样的乱世——皇帝本质上和军头差不多的年代里,李从厚其实也驾驭不住局势。但是在二选一的情况下,李嗣源只能选择李从厚。
当然说到这,可能还有人会说,李嗣源不是还有个儿子叫李从珂,后来也做了皇帝吗?但是,李从珂不是亲生的,是李嗣源的养子。李嗣源一般来说,不会在有亲生儿子的基础上,选择让养子当皇帝。
3、李从荣之死
李从厚的接班人地位没能保持太久,就因为沙陀唐朝上层社会的权力斗争影响,而出局——最起码当时朝廷的枢密使安重诲就对李从厚颇为不爽。所以在安重诲的运营之下,李从厚出局了。而二选一的格局也可以视为此长彼消的格局。就这样,李从荣翻盘了,得以顶替李从厚成了皇位的接班人。
李从荣的翻盘也是昙花一现。
因为李从荣不怎么会做人,尤其是感觉自己是未来的皇帝以后,就开始肆无忌惮,这导致朝廷很多实力派大佬都被李从荣得罪了,而李从荣非但没感觉这是危机,反倒觉得很有本事。
终于到了长兴四年(西元933年)冬季,李嗣源得病,陷入休克。李从荣得到错误消息,认为李嗣源死了。于是组织兵马准备强行入宫登基称帝。
而朝廷里的实力派很清楚,李从荣的秉性如果做了皇帝,他们肯定没好日子过,更何况,现在皇帝还活着,李从荣就打算进宫继位,这完全可以视为李从荣想要谋反。于是实力派一方面组织力量准备平息李从荣的叛乱,另一方面把此事通报给李嗣源。李嗣源唯恐李从荣弑杀自己,所以也下诏让各路军队弹压李从荣,在弹压的过程中,有和李从荣有利益冲突的将领,趁机杀死了李从荣。
4、结尾
此时李嗣源已经处于病入膏肓的状态,加之李从荣事件的影响,李嗣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皇位由李从厚继承。李从厚在位没多久就逼反了李从珂,最终被李从珂推翻。李从珂在位期间和大将石敬瑭反目,最终导致石敬瑭引契丹兵协助自己武装叛乱。李从珂没能镇压叛乱,最终选择自焚。
李从珂死,也意味着沙陀唐朝的灭亡。
可以说,这一切的悲剧,根本在于李嗣源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