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陵,主体部分在天寿山,之所以说主体部分是因为从明朝永乐帝开始,到崇祯帝为止,明朝皇帝的陵寝基本上都安葬在这里(当然,景泰帝被废掉了皇帝尊号,所以没能按照皇帝规格下葬)。
不过,十三陵为何选址天寿山,相信多数人未必清楚。
1、永乐帝的考虑
明朝从永乐帝开始,世系发生了逆转——随着建文朝廷被推翻,明朝的皇位传承也从太子朱标一系,转到了燕王朱棣一系。朱老四是通过藩王起家造反成为的皇帝。而燕藩故地是朱棣的基本盘,所以朱棣一直考虑把首都设立在北平。
碰巧,朱棣在位第五年,徐后去世。按照规矩,徐后需要下葬到皇陵里。于是永乐帝下诏,命礼部尚书带上风水师到北京一带寻找风水宝地,用来作为明朝皇帝们的万年吉壌。
关于天子的大事儿,大臣哪敢怠慢?于是礼部尚书和风水术士在北京周边可谓掘地三尺,终于找到了四处风水很好的地方。不过,这些地方,都没能得到朱棣的肯定。
2、四处吉壤
为什么朱棣否定了礼部尚书推荐的四处吉壤?
其实原因不一而足。
第一处吉壤在屠家营。当然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很普通的一个地名,但是对于明朝宗室来说这个地名可不吉利。因为明朝的皇族姓朱,而朱和猪是谐音。屠家营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屠猪。所以朱棣觉得这个地方哪怕风水再好,对于朱家人来说也是犯忌讳的,所以不能用。
第二处吉壤在昌平西南的一个叫羊山的地方。从地名来看,羊山确实不至于让皇帝感到忌讳。但是随着朱棣对这个地方做了深入了解以后,直到这附近还有个村子,叫狼儿峪村。这又让朱棣感到忌讳:朱家的皇帝陵寝附近,有个狼儿峪,这岂不是意味着明朝的气数都要被群狼给吃光?所以朱棣又一次觉得,这鬼地方也不适合作为明朝的皇陵——当然可能现代人觉得朱棣的想法可笑,但要知道,对于古代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视天命、气数和风水的。明朝算是很典型的。甚至明朝后期,明廷面对后金汗国的做大拿不出实际应对手段的时候,还专门命人挖了金朝的皇陵,认为只要破坏了金朝的风水,后金汗国肯定垮台。
第三处吉壤在北京西部的燕家台。这个地名对于姓朱的来说倒是没有什么避讳。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倒是非常忌讳的一个词汇:因为燕家台,谐音是晏驾——说白了,就是皇帝死了。皇帝选择和驾崩有关的地名,这等于诅咒自己短命,所以就这一点,燕家台又遭到了永乐帝的否定。
最后一处吉壤在地名方面倒是人畜无害——这个吉壤在潭柘寺附近。但问题是,这个地方虽然地名很好,但是,地理条件不行:这一地区地形较为狭窄,容纳不了太多的陵寝。所以明朝皇帝又觉得如果选择这样的地方修建皇陵,是不是诅咒明朝国运不昌,所以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修皇陵。
3、天寿山
折腾两年多就筛选出这四处吉壤?还都不适合朱家皇帝下葬?朱棣虽然恼火大臣办事不利,但倒也没有迁怒于人,而是决定亲自去北京周边查看。最终,朱棣选中了一个叫黄土山的地方,并将这里更名为天寿山。因为天寿山的地形很好,而且群山环绕,看起来非常气派。
当然,朱棣看中天寿山还不放心,又让风水先生从风水角度来分析一番,风水先生也表示天寿山确实是风水宝地,适合皇陵修造。就这样,从永乐帝开始,明朝皇帝的陵寝,就在天寿山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