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王是宋国的末代君主,历史上宋王偃、宋献王,由于是末代君主的缘故,后世关于其传说非常离奇,各种说法充斥在史书中。宋康王的形象,在《战国策》中就开始被黑,说他“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这个事情和当年商纣王剖比干心脏是差不多的,就是说宋康王很残忍,是暴君,后人据此就把宋康王说成是“桀宋”,在整个春秋战国来看,能够获得这个称号的诸侯,可说少之又少,晋国有个晋灵公,卫宣公,宋辟公勉强可算,不过能说是“桀”的,唯宋康王而已。
《史记》载:“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宋康王是宋剔成君的弟弟。宋国最后几代君主的记载都非常少,整个宋国都处于公子夺位的格局,外部则是逐渐频繁的战争,宋国的边境逐年被蚕食,也就是乱得不能再乱得时代。当年宋辟公就是由于宋国遭到韩国的攻击,才将都城迁到了彭城,但宋辟公骄奢淫逸,遭到朝臣与公族的反对,宋剔成君“废宋辟公而自立”,本来就是要有所抱负的。宋剔成君在宋国执政有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间天下剧变,宋剔成君主要依靠齐国,才能保持宋国的基本稳定。后来宋康王从宋剔成君的手中夺取王位,宋剔成君选择的逃亡之国,正是齐国,也就足以证明亲齐的可能性。
宋康王的在位时间据传也有四十多年,也就是说即便宋康王在夺取宋国君主位置的时候刚刚十岁,到卸任亡国的时间也是有五十多岁了,此时的宋剔成君则至少有八九十岁了,还不用算上宋剔成君抢夺宋公辟的位置的时间差,如此看来,宋康王和宋剔成君的兄弟关系多半就是堂兄弟或表兄弟关系。如果事实如此,宋康王的夺位之战可能蓄谋已久。史书中还说宋康王“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就是个能征善战的人物,也是个有野心的宋国君王,在其任内就干过历代宋国君主想干却没有干成的事情,《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这种战绩就算是宋国最为辉煌的宋襄公时期也没有过,这在崇尚征伐的春秋战国来看,宋康王被黑成“桀宋”,只有说成是“成王败寇”,也才能够解释。
当然,当时的战国七雄,个个都不是好欺负的,而宋国所选择的对手正好就是最为强大的齐国、楚国和魏国,这本身还是很有趣的事情。宋康王夺取的是宋剔成君王位,而宋剔成君亲齐,最后逃亡之地也是齐国,如果要依托齐国来进攻宋国,是非常有可能的。宋国与齐国的开战是可能的,但这个宋康王在与齐国开战时,居然不选择任何强国作为依靠,这还是值得赞叹的,要说迂腐也是可以的,就是宋康王不懂得“留得青山在”的道理,终究不过是大国战争的牺牲品而已。在这场战争中,《史记》载:“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乃与齐、魏为敌国”,这年里宋康王干的事情很多,自立为王,这是要跟周天子平起平坐,诸侯们尚且不敢妄想,就连强大的秦国和齐国,此时也还没有称西帝和东帝,这个宋康王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猖狂至极了,这也可能就是战国七雄们要群起而攻之的原因,同时与多个强国为敌,这个宋康王的想法也是太过单纯。
宋康王的幸运在于,这几年里,魏国的公孙衍发动赵、韩、燕、楚等五国合纵,推举楚怀王为纵长,攻打秦国,结果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前为秦国外交战略所瓦解,被秦国所击败。中原诸侯国们对秦国的担忧,超过了以往数百年,而就根本没有注意到中原小国宋国。宋康王选择这个时候称王,用那时候的话说,就是说看过黄道吉日的。宋康王选择这个时机去攻打齐国,就是落井下石,这对当时胸怀天下的齐闵王来说,自然是绝对不允许的,一旦有机会就会反过来消灭宋国。《史记》载:“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康王最终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惨痛代价。
宋康王在称王这年里,打了好几场大仗,而且场场都取得胜利,这即是五国败于秦国后的势力衰微所致。其后宋康王被人说成穷兵黩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毕竟宋国的疆域就那么大,宋国的兵力也就那么多,还要搞出来东征西伐的事情,这显然不符合国情。而且宋国仅存的陶邑、彭城这些地方,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经济城市,商贾巨富,皆在此域,外面战火硝烟,商贾都希望这个宋国就是永久的安乐窝,不管外面打得热火朝天,只要在宋国能赚钱就好了。他们对宋康王的评价当然就不会高,那个时代流窜列国的商贾们,就把信息带到了各个国家,宋康王的认知自然被定型。《战国策》载:“取淮北之地,乃愈自信,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曰:威服天下鬼神。”宋康王想要征服列国,还要征服鬼神,这野心也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