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讲知识#
【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每年的五月四日,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别的节日——五四青年节。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节日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庆祝一下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但其实,五四青年节背后隐藏着一段深刻的历史。今天,咱们就一起扒一扒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
一、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五四青年节并不是一个国际的节日,而是中国特有的一个节日,其起源于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上个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那时候的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百业待兴,民不聊生,国外列强环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惨败,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5位代表参加会议。然而,在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群情激愤。
那年的5月4日,以学生为先导的爱国运动如火山般爆发了。一群北京的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这场运动得到了各个阶层人士的支持和声援,很快,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开始,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为了传承这种青年精神,1939年,在“五四”的前夕,延安的青年联合会积极地向全国的青年发出了倡议,提议将“五四”这一天设定为中国青年节。
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全国各地青年团体的响应和支持。不过,却没有得到民国政府的支持。之后,迫于巨大的呼声和压力,民国政府才不得不接受了这一提议。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民国政府在同意后不久,又将青年节的日期,定在了3月29日这一天。这一天,刚好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的日子。后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无疑,这一节日的确立,是对五四运动精神的肯定和尊崇,也是对全国青年的鼓励和期待。
二、五四风云人物:热血青春,铸就历史华章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陈独秀,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封建专制制度深恶痛绝。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担任《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先进的思想,引领了一代青年人的觉醒。
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号召青年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真理和自由。在陈独秀的引领下,《新青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围绕在其周围,共同探讨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当五四运动的火花在北京大学点燃时,陈独秀义无反顾地站在了运动的前沿。他鼓励青年学生们勇敢地走出校园,走上街头,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呐喊。在陈独秀的感召下,无数青年挺身而出,他们的行动震撼了全国,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2.胡适:白话文的倡导者与思想启蒙者
如果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那么胡适无疑就是这场运动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开放的思想,为五四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胡适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积极倡导使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流。大家都知道,中国旧时的文言文书写和表达是晦涩难懂的。而胡适则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改革者。
胡适深知文言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过繁琐、难以下咽的。于是,他挥舞着“大刀”,大力推广白话文,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烹制成了一道道易于消化的“白话文大餐”。
当然,他的“魔力”不仅仅局限于此,他还是一位思想界的“破冰者”。胡适不仅仅满足于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他更是通过撰写一篇篇文章和著作,向青年们传递了一股科学、民主和进步的思潮。我们常说“心灵导师”,胡适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吧。他鼓励着青年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胡适的声音就像是一股清流,激励着那个年代的无数青年奋勇向前。他的演讲和文章,就像是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指引着青年们走向光明。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文化使者”。他深知,要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不断学习借鉴世界的先进文化。于是,他积极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就像一位“文化采购员”,在世界各地搜罗着各种宝贵的“文化食材”。但同时,他也不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这些“食材”巧妙地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大餐中。
可以说,正是这位白话文的倡导者与思想启蒙者,引领了一代青年人的觉醒,激励着青年们勇于质疑传统观念,追求真理和自由。
三、读书君说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些历史与人物故事,感受他们青春的热血与激情。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大家五四青年节快乐!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