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确实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但说他是圣人显然有些言过其实。普通人通过明月的通俗历史著作《明代那些事》了解了王阳明的很多事情。这部作品把王阳明描述为影响明朝命运的人物,是继孔孟朱之后的大圣人。但明月当年的描述太过夸张和主观,他自己也不太理解王阳明。
当时,明月反对王阳明和朱熹的观点,但从《传习录》来看,王阳明对朱熹十分尊重,王阳明也没有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而且,王阳明的心学只是学术成果,并不是军事指导思想。但明月却执意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与辛学联系起来,曲解了辛学的本义,使其出现在读者眼中,成为“厚厚的黑科学”。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用一系列书籍来详细阐述,但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以及知法合一的方法论。行动。所谓心外无有,就是心与所谓自然理相通。所有的美德和良心都在心里。因此,终极真理、宇宙规律、社会生活原理都可以在心中探寻。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来“到达良知”,并将自己反省的结果付诸实践。当然,当时还没有现代科学的萌芽,所以心目中的“世界”只是一个由惯例组成的抽象非实体。
王阳明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从宋代继承下来的。宋代的陆九渊、陆九绍兄弟就已经提出了心学的基本概念,并与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在鄂胡进行了辩论。王阳明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将朱熹思想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借用了佛教的一些概念,最后将它们结合成所谓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原教义并没有直接影响当时的社会,但其弟子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与王阳明的思想相差甚远)却确实影响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和行为”。 “正统”有开创新潮流之意。
最后,王阳明思想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如果原封不动地套用在当今社会,基本上是没有效果的。因此,批判性的继承非常重要。
下一篇:骑驴游山,半山园里的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