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闻名于世,但他的考核方式也颇为独特。一日,他抬来了三筐稻谷,让众考生评定优劣。
这个看似简单的考题,却让机智如刘伯温也脸色骤变。他为何如此紧张?原来,这三筐稻谷的背后隐藏着惊天阴谋,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展开。
有人会因此丧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什么让刘伯温预感到危险的来临?
一、朱元璋的"稻"题考验
大明洪武年间,硝烟渐歇,国泰民安。作为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深知当务之急乃是选拔忠心耿耿、才高识广的贤臣,以扶持新朝。
于是在洪武三年,他下令在京师钦天监重新开设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这一年,文人雅士浩浩荡荡而来,个个都是书香门第、饱读诗书。
当日,挺拔英姿的考生们步入钦天监广场,意气风发,随时准备施展才华。只见朱元璋肃然端坐于中堂之上,阅卷官员肃立两旁,静候考生们的到来。
就在众人屏息期待之际,三个仆从却抬来了三筐稻谷,摆放在朱元璋面前。这一幕不禁令现场哗然起来,众人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这究竟是何等荒诞的情景?在如此庄严重要的人才选拔大典上,皇帝竟会摆放如此等闲之物?难道是要考查考生们的农业知识?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时,一位神情庄重的白发老者缓缓走了上来。只见他仔细打量着那三筐稻谷,忽然脸色大变,低声咕哝道:
"有人要死了!"
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顿时令在场众人鸦雀无声。
原来这位老者乃是远近闻名的预言家刘伯温,他擅长天文地理、阴阳术数,神机妙算,自然令人肃然起敬。
见他如此神色凛然,众人不由自主地屏息静听,生怕错过什么天机。而此时的朱元璋依然面无表情,保持着沉默,紧紧盯着那三筐稻谷,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一般。
"诸位说得太过牵强了。这三筐稻谷实则是朱皇上今日的考题所在,而非考查农业知识。"良久,刘伯温突然开口了。
他缓缓环视众人,继续说道:"第一筐乃是来自富庶的江南地区,代表着今年的丰收;第二筐则是朝廷储备的军粮,颗粒已然腐坏生霉,可见储存管理不善;第三筐更是连军士们的口粮都如此糟糕...诸位从这三筐稻谷中,可以一窥当今朝政的管理民生有多荒疏无能啊!"
刘伯温一番话说得在场者无不心中惴惴不安。原来朱元璋摆设这三筐稻谷,并非是要考查考生们的农业知识,而是要考察他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程度。
这可把那些习惯于墨守陈规、空谈高论的书生们给难住了。朱元璋这才开口说道:"卿等都是儒者,读书千百遍,却仍旧东挂西绕,离题万里。朕今日所考,乃是施政理念而非农业技艺!尔等这些达官显贵之后,可知晓朕用心于民生计吗?"
朱元璋的一番话,令众考生不由得伏首认错。原来皇帝摆设这三筐稻谷,其实是要考察他们是否真心实意为民着想,而不仅仅是善于诡辩和逢场作戏。就在此时,一位考生犟着性子站了出来,对朱元璋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陛下为国为民,操劳艰辛,小人等确有不虚心好学之过。不过,臣亦有一言相陈,不知陛下是否可以借鉴。"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那考生便说:"陛下为了扶危济困,方才肩负起开国重任,应该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先富国而后才能富民。现如今储备尚且短缺,乃是阖国振兴犹需时日。臣愚以为,只要陛下谨慎为政,勤勉实干,国泰民安自当可期。"
朱元璋闻言冷笑一声:"看来你也未能领会朕今日之意图。"他转身对其他考生说:"诸卿可有高见?"
另一位考生随即上前说:"陛下今日所考,当是希望我辈能怀一颗锱铢必较、勤俭节约的心。开国方兴,储备自是短缺,固然如此。但臣等读书人岂能如此浪费糜费?难道储备管理的失职不足以引起我等的关注吗?"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又示意其他考生继续发言。考生们这才领悟到了关键所在,纷纷就如何勤俭节约、严惩浪费等问题提出见解。有一位考生甚至当场拿出自己的干粮说:
"臣家境贫寒,自幼就学会了勤俭持家,即便只有这些干粮,也绝不会浪费分毫。"
见状,朱元璋大喜,连连点头,随即走到那位拿出干粮的考生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说:"朕正是看中了你们这种精神!国虽开基,但储粮短少乃是事实。
作为国之栋梁,诸卿若能克勤克俭,当可为民除患。更有甚者,若能廉洁自律,毫无贪念,朕当与你们并肩作战,开疆拓土,报国之德也!"
一番教导之后,朱元璋终于在这些读书人中挑选出了一批心系民生、勤俭节约的贤臣。这些新科进士奉命担任重要职务,期望能为帝国开疆拓土、安定民心。
二、朝野矛盾白热化
朱元璋的用人之道,不同于以往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旧官僚。他不仅注重功勋与学识,更看重一个人是否诚朴勤俭、廉洁自律。正是凭借这一独特的用人标准,他才选拔出了这批新秀,以期共圣明之治。
然而,当初朱元璋的一时冲动,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刘伯温当日的一句
"有人要死了"
的预言,正如一把利剑悬于朝野上下之间。
朝廷内部,一些旧官僚和遗老对朱元璋充满了戒心。他们认为,这个出身卑微、文化素养不高的土皇帝,根本无法使朝政井井有条,反而会使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于是,这些遗老们暗中结党营私,到处树敌制衡。有的甚至公开顶撞朱元璋的决策,使得朝政一度进入僵局。
与此同时,一些贪婪的官员们也趁机大行狡诈之事。他们公开唾弃朱元璋提倡的勤俭节约,铺张浪费,敛财千亿。在他们的怂恿之下,各地的贪污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原本为了军需而征集的赋税,竟然被一些贪官们私吞入腰包。甚至还有人竭泽而渔,无所顾忌地剥削百姓。这些丑陋的行为一度令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面对这番朝野阻挠的局面,朱元璋虽然怒火中烧,却也无可奈何。身为开国之君,他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境地。但与此同时,外患也接踵而至,给朱元璋的新朝雪上加霜。
北方,元朝残余势力仍在虎视眈眈,处处制造麻烦;西北,许多游牧民族时不时骚扰边疆,搅得四处混战不休;更有甚者,四川等地的流民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对朱元璋的统一大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伯温再次走上前来,宽慰朱元璋说:"陛下切莫气馁,诚如小生之言,朝中确有奸佞之徒,别有用心。但只要陛下狠心果断,坚决铲除这些贪污腐败分子,定能使国家重现生机!"
刘伯温这番话给了朱元璋极大的鼓舞。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将朝中那些贪腐分子一网打尽,从而彻底肃清门户,振奋精神,集中全力抵御外敌的入侵。
"遁逃者宁无归?"朱元璋冷声下令,悍卒们随即行动,将所有旧朝遗老一网打尽,彻底肃清他们制衡朝政的嫡系。
"可怜那些无辜的百姓啊,他们辛苦纳粮,竟然被你们给贪污挥霍了!今日朕要为民伸冤,你们这些昧良心的贼秽,定要伏诛!"他又下令严查那些贪污腐败、敛财千亿的官员们。
在朱元璋的督战之下,铲除贪污腐败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就在这时,刘伯温再次启奏道:"陛下英明,现已肃清了内患。不过,朝中尚有一些奸佞之徒,不思进取,竭力维持现状,坐视外邦骚扰疆土,小人料定他们心怀不轨之事。
朱元璋闻言怒不可遏,当即便吩咐将这些官员一一解职查办。这一连串的坚决行动,终于打击了那些顽固不化的朝野党羽。但就在此时,外患再起,对朱元璋的新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报!托雷木儿率领大军南侵,已攻陷河南!"一位都统禀报说。接着又有将士汇报说:"陛下,西北也有游牧民族骚扰边疆,四面楚歌啊!"
面对重重危机,朱元璋并未胆战心惊,而是沉着应对。他一边命令调拨精锐之师前去抵御外敌,一边又下令悍卒们彻查国内奸细,以防被敌人蛊惑而投身叛军。
就这样,新旧矛盾此起彼伏,朱元璋也在其中屡显过人的决断力和手段,终于使混乱的局面得到了初步的遏止。
三、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与决断力
朱元璋虽然文化素养不高,但其出身卑微,自幼就体会到了普通百姓的艰辛。因此,他成为皇帝后,最看重的便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实意为民着想,而不是仅仅善于诡辩和逢场作戏。
在选拔人才时,朱元璋特地摆设三筐稻谷,目的就是要考查学子们是否关注民生疾苦。他深知,开国初期,积累的军粮储备和财政收入都远远无法满足重建家园的需求。
而这些书生们虽然博学多才,却往往脱离实际,沉浸在书斋里的名利之争之中,根本无法体现出"为民除患"的情怀。
于是,朱元璋选拔了一批心系民生、勤俭节约的贤臣。他们虽然在当时并不太出名,却能站在百姓的角度,真诚地为国效劳,正如那位拿出自己干粮的考生所展现的那样。
朱元璋很欣赏这种精神,毫不吝啬地对他们予以赞赏和重用。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
面对朝野上下的阻挠和争权夺利,他虽然愤怒不已,但还是谨慎谋略、步步为营,终于铲除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为大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就在这时,外患再起,令朱元璋的新朝雪上加霜。北方,元朝残余势力虎视眈眈;西北,游牧民族骚扰不休;四川等地还有流民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朱元璋不得不调遣精锐重兵前去抵御,同时又下令严查国内奸细,防止他们被敌人蛊惑。在这艰难的时刻,朱元璋再次展现了非凡的决断力。
他一方面坚决铲除内部的贪腐分子,另一方面又全力以赴应对外敌的进犯,展现了开国君主应有的魄力和担当。
虽然朱元璋的手段有些过于激进,但他的初衷无疑是想为百姓谋求幸福,为国家开创长期稳定的局面。在他的英明决策下,新朝的局势终于得到了初步遏制,为后来的百年盛世奠定了基础。
正如刘伯温所说,朱元璋虽然有些性急,但只要他能够坚定果决,定能使国家重现生机。果然,在朱元璋的坚强领导下,大明王朝逐步走上了康庆之路,成为东亚版图上独当一面的强国。
当然,朱元璋的这些作为也埋下了隐患。他过于激烈的手段,使得朝野矛盾持续白热化,日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更多的内乱。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凭借着他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大明王朝才得以安然渡过了开国之初的重重难关,为将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结语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我们不禁感叹他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
从一道"稻"题考验中,展现出他洞察民间疾苦、"为民除患"的情怀;在应对内忧外患时,更是果断铲除贪腐分子、振兴国力,缔造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虽然手段有些激进,却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位出身寒微的土皇帝,以其卓越的魄力和远见,为中华大地铺就了由平凡走向辉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