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以来,皇帝就成为了名义上至高无上的存在。虽然皇帝的权力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但无论如何,皇帝的尊贵地位始终无人能比。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便在皇帝主动放低姿态时依然难以动摇。即便皇帝再谦逊,他依然比任何大臣高出一等。然而,历史上是否曾出现过那些与大臣平起平坐的皇帝呢?这种行为背后有什么原因?
不得不称帝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最为尊贵的存在。如果一位皇帝愿意低调亲近大臣或平民,这通常意味着他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帝位的。正统的皇帝通常内心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是理应统治一国的人。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不会故意放低姿态。然而,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帝位的皇帝则往往对自己的皇位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并非天命之子,无法承载如此重大的责任。因此,他们会刻意拉近与大臣们的距离,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分担帝位所带来的压力。
虽然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地位正统,但有一个例外——宋朝。宋朝的皇帝与其他朝代的皇帝有所不同,宋朝的皇帝几乎不穿龙袍,也很少自称“朕”。他们与朝廷的大臣关系非常亲密,每个皇帝都有一些深受宠爱的亲信。这种特殊的朝代就是赵匡胤从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的宋朝。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位皇帝,也正是宋朝时期的一位人物。我们不妨称他为宋朝的“谦虚皇帝”,虽然他登基的国家并不是大宋,而是“大楚”。
那么“大楚”又是如何冒出来的?他为什么敢自称帝,而又为何表现得如此谦虚呢?
张邦昌的艰难选择
张邦昌,字子能,是宋徽宗手下的官员。当初,在金人第一次南侵时,张邦昌提出与金国求和。为了这个目的,宋钦宗派遣了张邦昌和赵构一起与金国谈判。若宋钦宗坚定决心与金人和解,张邦昌或许能够谈成和约,但所付出的代价必定不小。然而,宋钦宗本性犹豫,时而主张和解,时而主张反抗。张邦昌在出发前曾请求宋钦宗授权割地赔款,作为与金人谈判的筹码,然而宋钦宗并未同意。因此,张邦昌请求得到河北大印,希望以此证明自己有资格与金人谈判。可惜,即便如此,宋钦宗仍不答应他的请求,认为张邦昌可以空手去谈判。
面对这种局面,张邦昌内心并无信心。最终,他带着赵构前往金人营地。尽管两人就此展开了漫长的谈判,但并未取得任何实质进展,反而因一场宋军的偷袭,导致金军怒火中烧,完颜宗弼对张邦昌提出质疑。张邦昌只能无奈地推卸责任,声称这次偷袭并非朝廷之意。然而,金国对张邦昌的信任已渐失,导致张邦昌与赵构被迫被带到金国控制的城池。
走向皇位
金国对中原的征伐是公开的,而张邦昌无能为力。当金军成功占领了开封城,宋徽宗和宋钦宗只能成为金国的傀儡。为了稳固对中原的统治,金人决定在开封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推举一位傀儡皇帝。这位皇帝将由这些投降的北宋大臣中选出。然而,谁都知道这个皇帝的位置危险至极,人人都不愿意担当这份责任。在张邦昌外出办事时,大臣们将他的名字上报给金人,结果他便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成为了伪楚政权的皇帝。
当张邦昌回到开封得知这一消息时,他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皇帝”的位置,于是试图回绝。然而,金人却给他发来了威胁信,表示若三日内没有人愿意登基,他们就将屠城。无奈之下,张邦昌只得屈从金人的威胁,勉强登基。
他深知自己是一个不正当的皇帝,因此,他极度低调行事,不敢坐上龙椅,不敢进后宫,更不敢自称“朕”。尽管他处于如此窘迫的境地,依然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这个皇帝的角色。
结局与流放
金人撤兵后,张邦昌的皇帝身份也失去了支撑。没有了金人的庇护,张邦昌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累赘。此时,赵构也刚结束了逃亡生活,准备重建大宋。于是,张邦昌与其他大臣商量后,决定将皇位归还赵构。尽管赵构理应感激张邦昌,但他不但没有感谢,反而将其流放。赵构本想将张邦昌彻底驱逐,但因张邦昌为人端正,并未做出过多越界之事,最终未被彻底打压。
然而,张邦昌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善。当外界曝光他虽然不曾进入后宫,但却带走了宫中的妃子并同其共枕时,赵构心中的怨恨再也无法抑制。最终,赵构赐死了张邦昌。
可悲的是,张邦昌一生被时代裹挟,不得不做出许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他所承受的痛苦,最终也无法化解历史对他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