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这些决策让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历史的前沿,成为时代变革的引领者。对此,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有着深刻的体会。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越来越明显,时刻在挑衅中国的安全。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毛主席深入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并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方案,那就是建立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团结全民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为实现这一目标,毛主席和中共领导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针对国民党高层人士,进行广泛的统战工作。其中,毛主席特别重视胡宗南。
胡宗南当时驻扎在西北,军队势力庞大,并且在国民党军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他曾是毛主席在上海时亲自招募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在黄埔军校求学期间,胡宗南与周恩来等中共人士有过许多交流和接触。 1936年春,毛主席安排红军将领徐向前、陈赓、左权等人,以同学的身份联名写信给胡宗南,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到了7月,周恩来在与斯诺的谈话中,称赞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最具才干的指挥官,认为他比陈诚更出色,而且内心爱国,倾向支持抗日。 8月14日,毛主席再次通过密函,向中共驻上海的地下特派员冯雪峰强调,要特别关注黄埔系的高层人物,包括陈诚、胡宗南等,提出要尽一切办法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们接触,一旦有任何进展,立即报告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精心策划下,胡宗南成为了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 9月1日,周恩来再次以黄埔军校党代表的身份,亲自写信给胡宗南。信中回忆了他们在黄埔军校时的情谊,谈到了国家当前的局势,既有批评,也有规劝,更充满了期望。信中写道:宗南同学,黄埔一别,未曾料到竟成敌对。十年来,兄弟以剿共而成名,我感到遗憾的是,兄弟未曾成为民族英雄……如今国家危难,兄弟在黄埔时曾为先进,蒋先生也最为信任。如果能摆脱浮议,停止内战,将会赢得全国人民的赞颂,抗日战争才能真正有效开展…… 胡宗南在读完这封信后,心中触动颇深,特别是信中提到的未曾成为民族英雄的话,让他感慨万千。 10月18日,毛主席通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名义,给胡宗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自黄埔一别,已十年,回忆起过去的情谊,仿佛依然在眼前。如今日本侵略者步步逼近,西北危在旦夕,兄弟我们应当放下恩怨,携手合作,走上抗日的战线,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尽全力去抗击外敌。这封信一经写成,毛主席立即派专人将其送到胡宗南手中,还特别印刷了多份信件,向胡军各部散发,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12月12日,蒋介石因西安事变被张学良等人扣押,形势急转直下。在这一关键时刻,胡宗南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在何应钦的压力下,拒绝立即出兵进攻西安。而同样是蒋介石亲信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却主张立刻进攻西安。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后,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受到了蒋介石的斥责。蒋介石怒斥道:你们主张进攻西安,是想逼我死路一条!然而胡宗南却因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不进兵而受到蒋介石的称赞,蒋介石感慨地说:还是我的黄埔学生最忠诚,胡宗南就是代表。 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连陈果夫和陈立夫都犯了错误,胡宗南为何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呢?后来,胡宗南在与秘书熊向晖的谈话中透露:其实,中共非常高明!我之所以在西安事变中作出正确的决定,原因之一就是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次通过秘密信函感动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我明白,国共两党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抗日。这是大势所趋。我非常感谢毛主席,让我没有站错队! 陈冠任的著作《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中也记录了这一事件。这本书成为了该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也是继《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之后,又一力作,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