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看似平凡的人物,往往因为一时的决策或行动,能够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孟达便是其中之一。孟达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三次易主,性格极其反复无常,常常让人捉摸不定,因而深得众人的忌惮,以至于被称为吕布第二。虽然孟达的能力远不如吕布,但他身上的不确定性恰恰反映了蜀汉日益衰弱的轨迹。最令人痛心的是,孟达背叛了刘备,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并最终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联合打击下走向了灭亡。那么,孟达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他如何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呢?
孟达在历史上是一个较为模糊的人物。孟达的原名是子敬,后来为了避开刘备的叔父刘敬的名讳,他改名为子度。他的父亲孟他并非普通人物,而是后汉末年凉州的刺史。孟他本是当地的士族豪杰,但由于战乱,他带着家族南迁至蜀地,孟达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刘璋手下的一员。在刘璋的麾下,孟达与法正、张松等人关系密切,这为他日后命运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孟达与法正在刘璋手下并不顺利。两人时常对刘璋的领导能力感到失望,私下里频频抱怨。法正和张松对刘璋的治国方式极为不满,认为他无法成就大事,常常在背后叹息不已。在这种氛围中,孟达也受到法正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刘璋决定派法正和孟达去迎接刘备,而这一举动也为孟达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建安十六年,刘璋派遣法正和孟达迎接刘备的军队进军荆州,实际上为刘备顺利进入蜀地提供了通路,最终刘备也因此成为蜀中的霸主。孟达因此成为刘备阵营的一员,并逐步获得重要职务,被任命为江陵太守,后来又升任宜都太守。 然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孟达被派遣去攻占房陵和上庸等地,却遭遇了重重困难。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刘备对孟达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实际上将孟达的指挥权剥夺,派遣刘封代替他指挥军队。最终,孟达的军队由刘封指挥,孟达自己却成为了刘封的下属,这让孟达感到极大的不满。孟达对刘备的待遇心生愤怒,产生了不满和疑虑,这也为他日后背叛刘备埋下了伏笔。当关羽被困在樊城、襄阳时,他曾向孟达和刘封求援,但两人均未伸出援手。关羽最终被魏军打败并惨遭杀害。孟达对此心生恐惧,担心自己也会因为战败而被追究责任。再加上与刘封的关系逐渐恶化,孟达最终决定投降曹魏。他带着四千多名部下投降曹魏,成为了魏国的臣子。在投降之后,孟达迅速获得曹丕的重用,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负责西南的军事事务,这标志着孟达的第二次背叛。 然而,孟达并不甘心一辈子处于曹魏的控制之下,他开始秘密与诸葛亮接触。尽管诸葛亮清楚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但他依然抱有希望,特别是考虑到孟达所掌控的西南地区对北伐的重要性。当时,诸葛亮已经开始进行北伐,已经占领了房陵、上庸、西城等三郡,只差长安一步。如果能借助孟达的力量,或许能加大对魏国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为蜀汉统一天下创造机会。然而,就在此时,孟达再次背叛了蜀汉,他的真实意图被暴露。诸葛亮通过故意泄露虚假情报给孟达的部下申仪,最终导致孟达的背叛计划被揭发。孟达的叛变很快传到了司马懿耳中,司马懿深知其严重性,立刻采取行动,八天后便带领魏军抵达新城,半个月内攻破了孟达的防线。孟达最终死于非命,走到了自己背叛的终点。 孟达的背叛直接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特别是他所导致的荆州丧失,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孟达在权力面前的不断变化,实际上加速了三国的分裂,也加剧了蜀汉的衰退。即使孟达最终成功发动起义,也未必能改变蜀汉统一天下的困境。孟达在晚年已担任郡守,生活本应安逸,但他却突然选择起兵谋取更大的权力,这一决定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至于孟达背叛的动机,至今无解,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终曹魏完成了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