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事变发生之后,江苏省委的第一书记江渭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倒,一度处于家中赋闲的状态。某天,中央办公厅派人来通知他说,毛主席要见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谈。江渭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让妻子为他准备行李,随同中央办公厅的人员一起动身前往北京。一路上,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自从1967年初被造反派打倒后,我就被毛主席派人接到了京西宾馆,避免了造反派的批斗,一直没有再做什么事,也没有抱怨过什么。今天主席召见我,到底是有什么事情呢?
江渭清,1910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他曾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以及南京军区代理第一政治委员等职务。 他加入红军后,1930年便开始担任湘鄂赣红军独立师的连政委,随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不断成长,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红十八军等部队的重要职务。他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役,及湘鄂赣根据地的建设和保卫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渭清投身新四军,先后担任了多项职务,包括新四军第十八旅旅长、十六旅政委等,在敌后游击战中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1年,他成为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并且在皖南事变后,带领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斗争,保卫和扩大了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江渭清继续为华东野战军作出贡献,参与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重要战役。1949年2月,担任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了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江渭清为江苏的建设付出了艰苦努力。建国初期的江苏,曾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一片萧条。他作为领导干部,积极致力于地方政府建设,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1952年起,他先后担任江苏省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等职务,直到1959年成为江苏省政协主席。 江渭清深深爱着江苏这片土地。战斗和工作多年,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季,他都亲自去到基层,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常常带着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去探望贫困的农民;炎热夏季,他也会到工厂慰问工人,确保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得到改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依然坚持工作,努力维持社会稳定,避免更大的损失。 1967年,江渭清遭遇了文革初期的造反派冲击,被迫下台,之后一直处于家中赋闲。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于9.13事变后,决定让一些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干部重返工作岗位。江渭清也被召回,在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下,毛主席询问他这几年的生活情况,江渭清答道:主席,我在家已经七年多了,不能工作,整天憋得心里很难受,几乎生病了。毛主席听后大笑,表示他准备让江渭清重新上岗,并提议将他派往江西省工作。江渭清表示无论被派到哪里,他都愿意接受任务。 1974年底,江渭清被任命为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江西省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政委以及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成为江西的最高领导者。在江西工作期间,他全力以赴,弥补文革期间留下的空白和不足,集中精力改革江西省的党政军体系,打破了当地的帮派体系,使干部队伍更加纯净。 他重视江西省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强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江西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许多工厂面临亏损,江渭清组织精干队伍进行整顿,大力推动工业生产改革,帮助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为江西的经济复兴贡献巨大力量。同时,他也下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推动农业生产,扩大发展耕种面积,重点支持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的灌溉能力。1975年,江西省的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果。 1982年,江渭清因年事已高退居二线,最终在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2000年6月16日,江渭清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91岁。江渭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拼搏的一生。他为国家、为人民始终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他的朴素生活作风和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态度,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江渭清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永载史册,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