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若谈及最为艰难的家世,毫无疑问,刘备是其中最为困难的一位。曹操尽管出身于宦官之家,但凭借雄厚的家族背景和广泛的人脉资源,成功度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阶段,之后便顺风顺水;孙权更是依靠父辈积累的基业,稳固了江东的根基。相比之下,刘备的起步显得尤为艰难。他最初只是一个靠织席贩履为生的小商贩,既没有财富,也没有强大的支持者。后来,他得以结识关羽和张飞等英雄,还在徐州得到糜氏家族的支持,才逐渐有了起步的资本。
然而,仅仅有了财富并不意味着可以守住这一切。刘备的创业之路比曹操更为曲折和艰难。尽管早期有过不少波折,他始终未能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可以说,创业初期几乎一无所获。那时,他麾下的仅是几位大将,而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他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并攻占荆州后,才逐步走上了正轨。虽然“蜀汉五虎将”无疑英勇卓绝,但他们也各自有明显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刘备后期的失败。关羽性格过于高傲,张飞脾气急躁,马超反复无常,黄忠年事已高,而赵云则缺乏独立作战的经验。这些缺点在刘备的治理下未能得到有效的弥补。
直到刘备遇到魏延,这位将领的加入弥补了蜀汉军队的空缺。由此可见,蜀汉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匮乏。到了蜀汉后期,姜维虽一人孤军奋战,但依然难以扭转蜀汉的颓势。
其实,在刘备的早期生涯中,他曾遇到过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一位在军事素养上绝不逊色于五虎将的将领,如果刘备能够得到他的支持,也许能够改变当时的困境。这个人便是田豫,一位极为出色的军事统帅。田豫来自幽州,早年是公孙瓒麾下的部将,正是当时刘备依附公孙瓒时,两人结识了。
作为乱世中的一位“成功者”,刘备展现了极为独到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人才。那时,田豫只是公孙瓒帐下的一名普通士卒,几乎无人关注,而刘备却敏锐地看到了他身上的潜力,犹如他识得赵云的才华一样。田豫本来是打算一直跟随刘备,但刘备的处境始终不稳定,他在公孙瓒麾下游走,最终不得不去徐州投靠陶谦,而陶谦也把他留在了徐州。刘备孤身一人,走到哪里便算哪里,然而田豫不同,他的家在幽州,母亲尚在世,因此他只能提出辞别。刘备送别田豫时,深感遗憾,并感慨道:“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这也足以看出他对田豫的期待。
而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是准确的。田豫回到公孙瓒麾下后,公孙瓒败亡,田豫劝说当时的太守投降曹操,放弃与袁绍的对抗,最终归顺了曹操。至此,田豫便正式投身曹操麾下。
那么,田豫为何在历史上不如人所知呢?这主要是因为田豫的战场并不在当时兵祸频发的中原地区。曹操在中原需要依靠“五子良将”等人物来稳定局势,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同样是一个巨大威胁。曹操便依赖田豫和另一名将领牵招来应对这些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两位将领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噩梦,为曹魏的北疆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局势。
曹魏初年,北方的鲜卑族崛起,领袖轲比能对曹魏构成了重大威胁。鲜卑各部为了联合抗衡曹魏,甚至禁止将马匹卖给中原人。在这种困境下,田豫巧妙地利用鲜卑部落之间的矛盾,通过反间计分化鲜卑联盟,让他们名义上团结,实则内部分裂。后来,鲜卑的素利违反了与鲜卑其他部落的协议,将一千匹马送给了中原政府,遭到了轲比能的报复,田豫认为,如果轲比能吞并素利,必将进一步壮大其势力,于是决定出兵援助素利。
这一战,田豫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华,利用巧妙的战术,把鲜卑部落玩弄于鼓掌之中。他巧妙地用鲜卑遗留下的马粪来制造假象,使敌人误以为他还在鲜卑腹地,而自己则趁机转移并救援素利。当鲜卑意识到被田豫利用时,便发动追击,追至马城。田豫在两面作战的情况下,既积极防守又主动出击,对鲜卑骑兵进行侧面打击,致使鲜卑部队死伤惨重。经过这场战斗,田豫的声望迅速提升,他在北疆的名声如雷贯耳,也为曹魏稳固了后方。
刘备错失田豫,成为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刘备在错误的时机遇到了对的人。若当时刘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相信田豫不会作出放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