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逝世后,诸葛亮经休整,筹备北伐。首次北伐前夕,蜀将魏延献策“子午谷奇谋”,欲仿韩信暗度陈仓,奇袭关中,却被诸葛亮拒绝。
魏延的计划仅需五千兵马,理论上数千人有试错余地。为何诸葛亮不让魏延尝试冒险?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为何?
【一、诸葛亮北伐,魏延献策】
公元228年,诸葛亮筹备首次北伐。北伐前夕,魏延向诸葛亮献策,建议自川地出兵攻关中,除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外,他提出采用别样行军路线以提升胜算。
刘邦昔入川,自封栈道,后凭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袭关中,奠定胜局。故魏延提议子午谷奇袭,大体无误。
蜀汉夷陵战后元气大伤,颓势尽显。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后逝世,诸葛亮受托未急于北伐。蜀汉亟需恢复,直至两年后,诸葛亮方着手筹备北伐。
226年,诸葛亮领蜀汉军入汉中,筹备北伐曹魏。老臣魏延勇猛却性高傲,屡与人争。其与杨仪多次争执,多亏诸葛亮与费祎从中调和。
北伐前夕,魏延献策由子午谷进军,拟率五千精兵携五千粮草,循秦岭东进,另辟蹊径入子午谷,以期十日内速达长安。
可趁曹魏不备,突袭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闻魏延至,必慌乱乘船逃遁。其余人等不足虑,待诸葛亮大军会合,咸阳以西可定。
从魏延视角看,他自信满满于自己的计谋,此计亦确实上佳。然而,诸葛亮略作思考,觉其太过冒险,不如稳走大道,确保无虞地夺取陇右。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遭否定,但历朝历代皆对此津津乐道。人们好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计,北伐局势是否会有变?更探究诸葛亮为何拒绝此谋。
魏延仅要五千人马,其猜想并非毫无根据。然而,诸葛亮却拒绝了魏延的提议,也未选择冒险尝试,这其中的原因令人费解。
【二、诸葛亮为何不答应魏延?】
分析行军策略,可从地理、人物、局势着手。首要反对理由在于地理环境,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之所以称“奇”,乃因子午谷地形极为险峻。
这是一条约三百公里长的河谷,自陕西长安县秦岭中延伸至石泉县。它南北走向,以子午谷为名,谷中悬崖峭壁林立,栈道遍布,山势险峻,路况艰难。
且子午谷为河谷,内中桥梁多遭水毁。它位于秦岭之中,秦岭乃天然屏障,故有“蜀道难”之叹。因此,子午谷行走艰难,魏延初提此策,风险颇大。
尽管魏延已考量过此事可行性,但在艰难河谷中十日内抵长安仍为未知。加之若遇大雨或自然灾害,恐将命丧此地,更无从谈起胜利。
蜀汉亟需胜利,诸葛亮否决魏延之计是常理,他们渴望稳操胜券。且河谷地形险要,更需防敌军埋伏,一旦敌人设伏,将如“瓮中捉鳖”,难以逃脱。
若曹魏预知此事,可伏击河谷悄灭五千精兵,或于出口设伏。一旦消息泄露,此五千人对奇袭无效,魏延未虑及此,或轻视曹魏长安守备。
诸葛亮拒绝的另一点是魏延性格自傲,轻视敌军。魏延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若他前往,夏侯楙定会乘船逃跑,然轻敌乃兵家大忌。
魏延如何知晓夏侯楙无能?仅凭“闻”字,即听说而已。他闻夏侯楙行事胆小怯懦,然对夏侯楙并不熟悉,其真实作战风格,魏延一无所知。
他之所以相信此判断,源于对自己的自信。但过度自信即自负,魏延平日行事自傲。若夏侯楙突袭成功,仅凭五千精兵,恐难以与曹魏抗衡。
长安城池极为坚固,魏延料想夏侯楙会逃跑,则攻取长安易如反掌。但若夏侯楙坚守,五千蜀汉军难以攻克。曹魏援军若速至,魏延将无法等到诸葛亮大军。
魏延计划更为乐观,他认为五千人的粮草“横门邸阁与民间存粮足矣”,即长安粮食足够。但虑及夏侯楙若逃前焚粮,无补给之蜀军将如何应对?
因此,诸葛亮反对魏延之策,因其可行性仅基于魏延的主观臆断。这种模拟能确保计划无虞吗?显然不能,魏延的推测过于理想化。
对于诸葛亮这等深谋远虑之士,称其计谋为“纸上谈兵”实属误解,实则其策略深远且实用,远非徒有其表。
【三、兵马珍贵,魏延过于理想化】
第三个原因易理解,魏延请求带五千人。虽看似战中五千人可予其冒险,但诸葛亮拒绝,我猜想人数不足亦是原因之一。
据《三国演义》,诸葛亮传称拥兵三十万,但推算实则仅数万。魏延率五千精兵,对诸葛亮而言至关重要,他需全力确保北伐胜利,不容有失。
为求稳定,需确保人数众多,故拒绝魏延冒险之策,选择大道逐步收复陇右。诸葛亮首次北伐重稳,因此,他不同意魏延以五千精兵突袭的方案,此乃关键所在。
第四个原因关乎曹魏援军。魏延在“子午谷奇谋”中分析,夏侯楙若逃,他占长安,曹魏援军需二十日方至,届时诸葛亮大军已到,足以稳操胜券。
这“二十天”计划真的可行吗?战争关乎后勤、资源、人才与战术。若曹魏迅速反击,长安五千蜀汉军能否撑到援军赶到,实在难料。
司马懿平定孟达,众人料其月余方至,然仅八日便达。敌速难测,己速亦或未知,诸葛亮若途中受阻或遇意外,皆可能导致失败。
综上,诸葛亮的拒绝有理有据,从更宏观角度分析了局势。若换作你,面对高风险、不确定的“子午谷奇谋”,想必也不会轻易采纳。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欲效魏延之计,自子午谷突袭,却因地形复杂且遭敌伏击而惨败。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将领亦尝试此法,未及三日便铩羽而归。
显然,子午谷突袭之路行不通。诸葛亮依据对魏延的了解,深知其行事鲁莽、自视甚高,故而对他提出的此计,不加以否定才怪。
刘莫亮探讨:诸葛亮是否真不敢采纳子午谷奇谋?[J].《人生与伴侣:极品》2017年第1期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