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
1999年9月朱光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2011年朱光亚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抗战胜利后,22岁的朱光亚在国民政府组织下跟随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等人一起赴美,在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学位学习核物理。1950年春,新中国刚刚成立,他牵头起草并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表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发出了“回去吧!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的号召,呼吁海外中国学子回到祖国参加建设,是最早一批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学子。
1959年7月,年仅34岁的朱光亚受命调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副所长,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第一颗氢弹试验及历次核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及武器化、小型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1962年,朱光亚组织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是我国原子弹研制科技工作的两份纲领性文件,指出了技术上最为关键的问题,并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提出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的创新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起爆明确了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
在原子弹攻关的同时,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朱光亚提早谋划,把原子弹的武器化纳入原子弹研制规划中,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仅两年,空投核航弹和导弹核武器就先后成功爆炸,顺利完成了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计划,快速实现了原子弹的武器化。
在朱光亚等领导和专家的主持指导下,氢弹原理研究也从“多路探索”到重点突破,从原理验证到付诸实施,1967年6月17日,我国空投爆炸成功了第一颗氢弹,创造了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年8个月后氢弹空投爆炸成功的“最快速度”。
*内容来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