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可以说是明代清官的典型代表。为了远离他,同事们不惜花自己的钱来宣传他的活动,就是为了让海瑞离开。
清朝也有这样的官员。虽然他的身世与海瑞并不相似,但他固执的性格和极其认真的工作作风却与“海青天”非常相似。
1、性格固执
曾国藩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你可能听说过“罗秉章”这个名字。事实上,骆秉章对曾国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曾国藩初练湘军时,骆秉章恰巧担任湖南巡抚。后来,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和“洛清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曾国藩的角度来看问题。
古代的官员在人际关系上有明确的套路。每个人都要比自己的辈分、级别、年龄,甚至考试名次、成功时间等等,很多内容在《明朝那些事》里都已经详细介绍过。
但从曾国藩与骆秉章的互动来看,前者对后者的称谓一直是“飘忽不定”的,也就是说他不愿意低头。
骆秉章比曾国藩大18岁,早6年考进士。他的考试等级要高得多。而且当时他们都是二品官员,级别还是一样的。从情感和理智上来说,后者称前者为“大哥”。但曾国藩就是不想打电话。
他“不低头”的依据是曾国藩升迁太快,比骆秉章早一年升二品。
但我们也知道,曾国藩作为晚清儒家思想的领袖,非常重视规矩。
比如,他在信中总是称胡林翼为“老前辈”,只是因为胡林翼比曾氏早两年考中进士。这个资格,远远落后于骆秉章。
有人会说,是因为两者之间发生了冲突。当时,曾国藩首先建立了湘军。当他看到绿营毫无战斗力、官兵腐败无能时,他感到厌恶。他想把湘军拉出来独立发展。
但湘军毕竟是编员武装,而青营则是正规军。而且,根据当时朝廷的规定,民兵的训练是由地方督军管辖的。曾国藩不愿受湖南巡抚管辖,双方爆发官司。
事情传到咸丰后,皇帝大笔一挥:曾国藩和湘军必须由骆秉章管理。
随后,湘军与绿营士兵发生冲突,后者直接冲进曾国藩府邸恐吓他。当时,骆秉章与曾国藩的住所仅一墙之隔,但他没有出面,也没有说一句话,这让曾国藩一度非常被动。
出现这样的争执,双方自然很难有愉快的关系。但就曾国藩的行为而言,骆秉章的性格太顽固了。这和海瑞的一些不人道的做法非常相似。
2、银行重大案例
道光二十年,骆秉章还在京城做官时,奉命检查户部银行账户。当时银行有四名负责人。他们都是有权有势的亲戚,不能轻易得罪。其中一位还与后来的著名军事大臣荣禄同名。
清朝的银行里有很多不好的规定。比如,由于运输过程中遇到的质量不同、条件不同等因素,各地缴纳的税款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潜规则”。
相比之下,说仓库工人利用身体的特殊部位偷偷地将白银偷偷带进银行,实在是太低级了。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有被斩首的危险。
但荣禄等人只要手中的画笔一挥,数千两银子就凭空消失了,所有人都无声无息的倒下了。
历代皇帝也都知道这个情况,但并不想再追究下去。但到了道光时期,库印的损失率从之前的30?到了惊人的60?已经到了需要追究的地步。于是,认真工作的骆秉章就来了。
骆秉章来到银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属于”自己的两万两血汗钱。这笔钱是历届巡查官员的“常规”收入。他们拿到钱后,要么掩盖起来,要么肤浅地提到一些缺点。他们选择性地忽视了国库赤字的真正缺点。
就连王室成员也无能为力。比如,乾隆十一子成亲王,论辈分,仍是道光帝的叔叔。他并没有真正指出国库赤字的弊端。
堂堂皇子自然不会看不起两万两白银的灰色收入。为了自己的名誉,事发后他主动交出了自己的“血汗钱”,但银行的管理者们依然稳坐钓鱼台。
骆秉章看着那两万两,问道:这是什么钱?你注册了吗?如果没有明文规定,我不但不接受,还要告诉皇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简单。荣禄等人又尝试了几次,都被严词拒绝。他们威胁说:如果你不懂得欣赏一个人,信不信我就放你走!
骆秉章挺起胸膛笑道:我不信。
结果荣禄他们只花了七千两银子就将骆秉章转移了。有趣与否?
据说,临行前,道光皇帝派了曾国藩一生贵人、兵部尚书穆章阿前去安慰。
大致意思是:我知道你是个好同志。如果你在当地努力工作,你会有美好的未来。
3.相似的结局
据《明史》记载,海瑞去世时,南京当地百姓主动给他披麻哀悼,瞻仰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罗秉章去世后,成都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由于人数太多,害怕发生危险,当地官员限制了聚会规模,引发了民间与政府的矛盾。
他们两人都没有可爱的性格,但却都受到人民的爱戴。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的死。
作者:我们特邀作者谈大山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罗秉章传》、《道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