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躁动的中国南方和上海
迪丽瓦拉
2025-08-26 04:03:40
0

1900年的时候,无论是从外部看中国,还是从内部看中国,都可以明显地感到:南方是黯淡中国的希望,天陷西北,地倾东南,上海在希望之处闪光。激进的维新派已经星散,愚昧的义和团彻底落败,曾经骄横的西太后忽然驯顺,为清朝苦撑了二、三十年的汉族大员们袖手旁观,江浙士绅们对北京已然绝望,谤议之声嚣然而起,一切都表明,清朝完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陆军外,北京已经没有任何统治武器了,北方社会已经轰然坍塌。20世纪的中国新王朝,将以某种形式取代清朝的统治,而它的社会基础,一定是在南方,在上海。南方已经怀孕,上海正在躁动,华夏中国的新一代传人——中华民国,将要临盆了。

距离清朝的覆灭,还有11年。人们已经自说自话地讨论起一个问题: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哪里?戊戌变法时期士大夫们暗中议论的迁都问题,越来越公开地谈论起来。连常住北京的学者都认为:北京,不是中国合适的都城。大多数的舆论,中国的首都应该南迁,应该在上海附近选择一个城市,建立首都。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之后,一贯放言无忌的三朝元老,湖南籍巨绅王湘绮说:“宛平(北京)非可都之地,便令夷国据有燕地,于我形势亦无所损。”这完全是呼应南方“东南互保”的说法:放弃北京并不足惜,保住南方精华之区,才是中国的命脉所系。听来刺耳,但不是无的放矢。西太后在民族紧要关头,一意孤行挪用海军经费,为自己修颐和园,做大寿,把南方的税款挥霍在统治者的虚荣心上,就可知此话不虚。

更加狂放浪漫的章太炎,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就提出清朝应该赶快“宅南”——都城南迁。他提出:中国最合适的首都应该是在湖北武昌。“夫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武昌,处中国“九省通衢”,在江南富庶之地,滔滔长江,上可连接四川“天府之国”,下能贯通苏杭“人间天堂”。从武昌到上海宝山,大型船舶,四日可达。这样,既可以接纳来自上海的强大经济文化辐射,又可以避免外国势力手伸得过长,过分干涉中国政治。

回想康熙、乾隆年间,南方士大夫凄凄惶惶地奔走于运河古道,梦寐以求地到北京谋一个翰林位子,为什么忽然而嚣嚣然地全部嚷着要迁都,离开北京?有人说是为了“防俄”南下,有人说是为了免却大量南方物资湾运北京的“转输”之累。这都是人们在“变法”建言时,为不肯往前走的西太后铺做的台阶。还是章太炎爽快地道出了全部理由:迁都南方,能使满清贵族和盘据北京的保守势力“不得南渡,以奸吾政”。南方要搞宪政,应该避开糜烂旧势力的干扰。凭借长江,阻隔弥漫于北方的颟顸愚昧。这是一条为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的百年大计,却是不能对清朝当政者挑明了说。

1900年,真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年头,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说,什么样的理想都可以提。当时的中国,政治生活黑暗,黑暗到西太后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社会秩序混乱,混乱到无政府管理,连世界联手的八国联军都不敢行使国际托管;本来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文化和习俗也在发生大的动荡,有辫子无辫子,穿西装穿马褂,打揖作拱、握手接吻,什么都有。但是,正是这种全方面的不确定性,给中国人民泄漏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空间,出现了大量的自由话语,造就了本世纪第一代理想主义者。理想,很多时候是一种处于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精神状态。不甘绝望,却又模不到希望,人就有了理想。1900年以后,整个中国的20世纪,理想主义者层出不穷,原因多出于此。

迁都倒不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命题,它伴随着很多血腥的历史。近代以前,定都北京的王朝,都是发源于北方的落后地区。元朝蒙古人,起于大漠以北;清朝女真人,兴于长城以外。原来都是中国文化的化外之地。朱明王朝,倒是发祥于黄淮流域,定都于六朝古都南京的汉人政权。但是来自淮北风阳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漳,原是识字不多的流氓和尚。不数代,燕王朱棣又把首都迁到北京,留下陪都在南京,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也是集中在北京。明朝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仍然在南方。元明清三朝,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北京,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在江浙闽粤。贫血的北方身躯,用南方的富庶来滋养,一条粗大的输液线就是京杭大运河。元明清的中国历史,是这样冲突和互补的:北方农牧民入主中原,他们的彪悍、朴素和顽强,能为沉溺于享乐的南方注入了不带病毒的新血,他们的加入,使华夏民族变得强壮。但地域性的愚昧、粗鲁和残暴,每次都给南方成熟的华夏文明带来灾难。北方新王朝的入侵,每次都给南方城市带来浩劫。

在清末的改朝换代过程中,中国非常幸运地避免了发生这种习惯性的浩劫。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转折的原因就是南方的崛起,城市的繁荣。有了上海这样重量级的中心城市,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商业城市压倒京城的局面,出现了一个全然由平民控制的城市。

在城市和农村的角力,南方和北方的拉锯中,市民社会获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900年的老士绅、革命党、留学生和帮会分子,都集中在城市里活动,因为大家都看得出:新的中国将诞生于城市。当时中国的所有势力,都弃北就南,在上海占据地盘。学校、报馆、学会、戏院、茶楼、公园等等“公共空间”里,长成了一个城市市民阶层,他们到处演讲、撰文、唱戏,用以组织人心。中国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城市,这就是上海。

历史学家应该重视这个重要事实: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新王朝”,它的诞生地在南方,在长江流域的城市。这是一条以上海为龙头,联络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南方新巨龙。新王朝诞生于南方,这不是第一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南朝”政权。

但是中华民国的新政权不是靠纠集“山中之民”,呼拥“流民流寇”建立的,它是在大城市里,按“宪政”、“议局”和“党团”的近代方式组成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第一次。

现在讲论上海的百年繁华,动辄举称“30年代”。30年代,其实只是目前健在着的老一辈上海人能够记忆起来的最早的上海。说起来,它并不是上海最令人兴奋,最难以忘怀的“黄金时代”。30年代,蒋介石政权在上海的独裁和搜刮已经开始;南方经济在北方山海关走私日货的冲击下日益萎缩;江湾、杨浦、闸北、虹口的工商业已经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炮火中受损:还有。由于新国民党政权的干预,原来在租界存在的新闻、言论和结社自由受到极大限制。相比本世纪初的一、二十年代,30年代的上海,醉死梦生的生活虽有过之,新鲜活泼、生动多样的局面则远不如。清末民初的上海,经济自由、投资强劲、物价稳定、言路很多,似乎是有一副新世纪的新气象,经济史家称之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近代的上海,渐渐成长为南方的领袖,中国的舞台,表率着近代社会走上自由民主的“民国”道路。但是。让全体中国人接纳这样一个几十年里崛起的怪样的城市文明,上海面临着一个“重返中国”的大问题。清末民初,“上海人”是不是中国人有大疑问,比“香港人”、“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更有疑问。戊戌变法后,上海南市大士绅李平书到内地探望李鸿章,两人就洋务、维新等事宜,谈得非常投机入港。欣赏表扬之后,“合肥李鸿章”居然拍拍“上海李平书”的肩膀说:“君为上海人,胡异于西人?”从外部看,上海是打开中国门户的钥匙,上海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外国商人和西方舆论都这么看。但是,换一个角度,从内地看,上海在文化习俗和社会体制上,都不能算是中国。上海,是中国文化的杂种。上海人在租界,被外国绅士看作是最糟糕的中国人。在内地,又被看作是假冒伪劣的西方人。几十年盘据上海的李鸿章,十分知晓洋场风气。他的疑问,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疑问。那时候,“你看起来不像上海人哎”,就已经是一句内地人对上海人套近乎的表扬和嘉奖。

上海华人的行为取向很模糊:在东西文化之间,许多上海人的行为举动,往往表现出“不东不西”,“亦东亦西”,或曰“不是东西”的怪模怪样,自称“高等华人”,别称“假洋鬼子”。在利益诉求上,上海人也打自己的小算盘,只顾租界“十里洋场”的自身发展,不对江苏全省和中国大政承担责任。在传统的士大夫和农民社会中,上海当然有全国最强烈的“市民意识”。但是,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很难摆脱自私自利。1843年以后,上海一直沿着外向型的国际商业、工业、金融和文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在19世纪末回归中国内地事务时,却遇到了重大障碍。

1900年的上海,正在消除这些重返中国的障碍。有一个重大的标志,就是上海忽然集中起一大批对中国的未来有担当精神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张謇、马相伯、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陈其美、李平书等等。这些沪上名人,有的是在上海土生的,有的是从江苏、浙江、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南方省份移植来的。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本地人士,在租界内外都有产业。外来革命家在上海的主要职业,就是在福州路一带的棋盘街上兴报馆,组杂志,立书局。所谓传媒的营生。

上海租界没有报禁,清朝对新式传媒的发行限制也较小。大批南国人才涌入上海,使得上海社会出现了一股空前的政治热情。当时全国新出版的杂志和书籍,几乎全都在上海编辑、印刷和发行。戊戌变法后,梁启超、汪康年在上海办《时务报》,一度执全国舆论之牛耳。代起,几乎所有的新闻纸、杂志和书籍,都表现出对全国政治的热烈关心。1900年后,章太炎、吴稚浑在上海办《苏报》,骂光绪皇帝为“载(三点水)恬小丑”;在日本的广东、浙江、江苏、湖南革命家编辑的《民报》,秘密运入上海,再向全国印刷发行;内地学生编辑的《汉帜》、《江苏》、《河南》、《复报》,还有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的地方小报刊,也都是在上海编辑、印刷或发行的。辛亥革命前夕,动辄印数几百万的宣传鼓动小册子,如《革命军》、《警世钟》,都是从上海往外流行的。

上海人的政治意识高涨到连娱乐明星也来凑热闹的程度。章太炎剪发后,上海流行张园式的政治演讲。老者马相伯是演讲艺术的宗师,名优潘月樵是“海派”京剧的开山。两人都在1900年后开始反清,他们常在沪西的张园,和福州路的丹桂舞台演戏又演讲,场场爆满。上海报纸点评说:“马相伯演讲象做戏,潘月樵做戏象演讲”。老政客马相伯的政治演讲绘声绘色,名戏子潘月樵的戏剧表演常常高喊口号。结果台上台下,大家一起狂喊革命口号,成为外地人到上海必看的“一道风景线”。戏剧与人生的“错位”,表明上海人的政治热情是弥漫性的,全国性的。

“反满”、“光复”、“革命”,上海终于在1911年和整个南中国站在一起,并且成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

上海,成为中国的上海。几十年里,整个南中国大地慢慢集中到上海来的财富、资金、人才、舆论、经验和技巧,一起发力,猛然一动,中华民国,诞生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场非常著名的农民运动。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清政府无能腐败,百姓们生活困苦不...
如果康熙传位给他,清朝很可能成... 1722 年,在位长达 61 年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 随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 从史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痛失了11位... 在建安十二年的时候,和刘备关系不错的徐庶,给刘备介绍了一个正在务农的能人,他叫诸葛亮。 这不是刘备头...
突发讣告!浙江籍巨星逝世 3月4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祖熙教授,...
原创 雍... “都说是康熙盛世,天下太平,可各省报上来的土地,一年年减少,税收也一年年递减...” 俗话说的好,...
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有了这条河... 电视剧《北上》在央视一套开播,京杭大运河又成为了时下的热点。 这部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徐则臣同名...
原创 杨... 李渊在山西起兵,很大程度就和杨广的喜怒无常有关,要说李渊和杨广这对表兄弟有没有大仇,那肯定是没有的,...
文化中国行丨河东薛氏:一缕清风... 廉吏故乡 山西万荣县平原村,是明代廉吏薛瑄的故乡。 村里每年都会上演讲述薛瑄清廉为官的蒲州梆子《铁...
原创 1...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在九月八日下午在白金汉宫去世,女王一生峥嵘,不过伟人们总是会因人身安全而苦恼,女王也...
1973年江陵水利工地惊现楚国... 藤店一号墓:揭秘战国楚越混血贵族的隐秘生活 在湖北江陵的藤店大队,一座神秘古墓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
赓续历史文脉 长沙市天心区探索... 航拍下的西文庙坪(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供图) 漫步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西文庙坪,循着古色古...
原创 被... 孔夫子在很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名不正言不顺”的名言,让人们对于姓名非常的看重,很多的名字都隐含着某种...
原创 火... 一、火车的“原始形态”:蒸汽时代的笨重与浪漫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布莱顿...
原创 原... 民国女神级演员,自尽后10万市民自发为她送葬,鲁迅提笔为她著文 文|草莓很暖 民国著名的女神级演员,...
原创 发... 公元1492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哥伦布到达了美洲。传统上一般会说是“哥伦布发现新...
华人华侨华裔有什么区别?很多人... 自古代社会开始人口就有了迁移历史,除过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为了生活方便而在国内省份之中的移动居住之外还...
原创 死...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袖都是核心人物。也正是因为国家领袖的责任重大...
原创 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更迭如同星辰的闪耀与熄灭,每一个强盛的王朝都以其独特的辉煌照亮了历史的...
痛悼!他于3时10分逝世…… 3月4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祖熙教授,...
原创 古... 万历十年春,明朝永宁公主跪在深宫泣血控诉,她那位缠绵病榻的驸马竟是朝臣受贿安排的"病秧子"。这场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