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经典当中,“三”这个数字它通常是虚指。比如说事不过三,还有富不过三代等等。但是也有的确实我们就能说出个123来,就好像我们常说那一句俗语叫做:“一问三不知”,这个“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你知道吗?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的通俗易懂,其实它也是有讲究、有来头的。它出自于《左传》背后有一个故事:说晋国带兵去打郑国,而齐国为了防止晋国过于强大,就让陈成子带兵去增援郑国。齐军中有一个人叫做荀寅,他本是晋国的贵族,投奔了齐国。他来报告说有一个晋人告诉我晋军准备动用1000辆战车来袭击营门,打算把我们齐军一网打尽。陈成子听了之后大怒,把荀寅痛骂了一顿说:“你不要在这儿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这个荀寅回去一琢磨也感觉自己好像说错话了,于是他就反思出了这句话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难乎”说他自己反思自己说事情的起始发展还有结果你都得考虑到,然后再去向我的上级汇报。你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你难道还指望领导去替你弄清楚吗?所以这种进谏的话还不如不说,一问三不知背后的故事,想必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应该挺有意义的。我们说无论你做了什么,你一定要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了如指掌,你要充分地吃透它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普通人如此,更不要说那些面对镜头还一问三不知的官员了,那不是荒诞嘛。
后来这句话也从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衍生出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跟平儿论起贾府的人,说到了灵丫头跟宝姑娘时,评价这两个人说:“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另外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见宝钗遇上事儿就属于这种“事不关己我就揣着明白装糊涂”也算是落了一身清爽利落。那这种性格我不知道看官们喜不喜欢。以上就是一问三不知的来由还有故事,希望大家说出口的“不知”都是有底气、有谋略有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