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舞(1493 年),作者 Michael Wolgemut,选自 Hartmann Schedel 的《纽伦堡纪事》
维基共享资源
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由死者或死亡的化身组成,他们在坟墓前翩翩起舞。
马修-麦金托什(Matthew A. McIntosh)策划/评论
公共历史学家
简介
死亡之舞又称 “死亡之舞”,是中世纪晚期的一种寓言艺术体裁,寓意死亡的普遍性:无论人生际遇如何,死亡之舞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
巴黎圣无辜者公墓的焚尸房,带有 “死亡之舞 ”壁画(1424-25 年)/维基共享资源
死亡之舞 "由死者或死亡的化身召唤各行各业的代表一起跳向坟墓,通常有教皇、皇帝、国王、儿童和劳动者。[1]它的起源据推测来自插图布道文本;最早的视觉方案记录是 1424 年至 1425 年期间巴黎圣婴公墓的一幅现已失传的壁画。
绘画
最早有记录的视觉范例是巴黎圣婴公墓南墙上已失传的壁画,该壁画绘于 1424-25 年贝德福德公爵约翰摄政期间:在法国没有加冕国王的时代,壁画强调了已故加冕国王的形象,很可能具有政治潜台词。 [2]
在巴塞尔也有绘画方案(最早的可追溯到约 1440 年);
在吕贝克有 Bernt Notke 的一系列布面绘画(1463 年);
在爱沙尼亚塔林的圣尼古拉教堂有 Bernt Notke 原作《Danse Macabre》的最初片段(完成于 15 世纪末);
在 Sv.Marija na Škrinin 小教堂后墙的绘画(1463 年)。
Marija na Škrilinama小教堂后墙的画作(1471 年),由卡斯达夫的文森特绘制;
卡斯达夫的约翰绘制的伊斯特拉赫拉斯托夫列圣三一教堂的画作(1490 年)。
Bernt Notke:15 世纪末,塔林圣尼古拉教堂的 Surmatants (Totentanz)(现藏于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 Wikimedia Commons
尼克劳斯-曼努埃尔-多伊奇(Niklaus Manuel Deutsch)于 1516/7 年在伯尔尼多明我会修道院的墓地墙上绘制了一幅著名的作品。这幅作品在 1660 年拆墙时被毁,但阿尔布雷希特-考乌(Albrecht Kauw)于 1649 年绘制的副本现存于世。还有一幅 1430 年左右绘制的《死亡之舞》,展示在伦敦老圣保罗大教堂赦免教堂墓地的墙壁上,由约翰-莱德盖特(John Lydgate)撰文,被称为“(圣)普利斯之舞”,该作品于 1549 年被毁。
14 世纪的死亡恐怖,如不断发生的饥荒、法国的百年战争,尤其是黑死病,在整个欧洲被文化同化。无处不在的突然和痛苦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了人们对忏悔的宗教渴望,但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娱乐的歇斯底里的渴望;最后的舞蹈是一种冰冷的安慰。恐怖之舞结合了这两种欲望:在许多方面与中世纪的神秘剧类似,死亡之舞的寓言最初是一首说教对话诗,提醒人们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并强烈建议人们时刻做好死亡的准备(见《死亡记忆》和《死亡之歌》)。
一位修道院长和一位侍卫在跳 “恐怖之舞”,选自 1486 年书籍的缩影,由 Guy Marchant 在巴黎印刷/法国国家图书馆,维基共享资源
在德国和西班牙(分别称为 Totentanz 和 la Danza de la Muerte)黑死病的直接后果中,可以找到死神与每个受害者之间的短诗对话,这些对话可以作为戏剧表演。法文的 danse macabre 一词可能源自拉丁文 Chorea Machabæorum,字面意思是 “马加比人的舞蹈”[3][4],在《圣经》的一部申命记《马加比后书》中,描述了一位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殉难的惨烈场面,这是一个著名的中世纪题材。
早期的一些法国戏剧可能是为了纪念马加比殉难者,或者人们只是将书中对殉难的生动描述与死神和猎物之间的互动联系起来。
另一种解释是,该词通过西班牙传入法国,阿拉伯语:مقابر,maqabir(复数,“墓地”)是该词的词根。无论是对话还是不断演变的绘画,都是连文盲(占绝大多数)都能理解的忏悔课程。
壁画
关于死亡的壁画和壁画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广为流传,例如 “三生三死 ”的传说:在一次骑马或狩猎中,三位年轻的绅士遇到了三具尸体(有时被描述为他们的祖先),尸体警告他们:“Quod fuimus, estis; quod sumus, vos eritis”(“我们过去是什么,你们就是什么;我们现在是什么,你们就会是什么”)。
自 13 世纪以来,有许多关于这一传说的壁画版本流传了下来(例如,在威斯马医院教堂或彼得伯勒郊外的朗索普住宅塔中)。由于这些壁画表现的是披着裹尸布的人和尸体的图像序列,因此这些壁画有时被视为新体裁的文化先驱。
一幅 “恐怖舞蹈 ”画可能表现的是以死神为首的圆舞曲,也可能表现的是一连串死人和活人交替的舞蹈。从中世纪等级制度的最高层(通常是教皇和皇帝)到最低层(乞丐、农民和儿童),每个凡人的手都被一具骷髅或一具极度腐烂的尸体牵着。伯恩特-诺特克(Bernt Notke)在吕贝克圣玛丽教堂创作了著名的《托坦坦兹》(Totentanz)(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轰炸吕贝克时被毁坏),作品中死去的舞者非常活泼、敏捷,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确实在跳舞,而活着的舞伴则显得笨拙、被动。在几乎所有这些画作中,明显的阶级差别都被作为终极均衡器的死亡完全中和了,因此整个画种中都巧妙地包含了社会批判的元素。
例如,梅特尼茨的《托坦坦兹》展示了一位头戴教皇冠冕的教皇如何被舞动的死神带入地狱。伯恩特-诺特克(Bernt Notke)创作的《吕贝克人的图腾》(约 1463 年,毁于 1942 年的一次轰炸)/维基共享资源
通常,每个受害者都附有一段简短的对话,其中死神召唤他(或更少见的是召唤她)跳舞,而被召唤者则在呻吟即将到来的死亡。在第一本印刷的《托坦坦兹》教科书(Anon: Vierzeiliger oberdeutscher Totentanz,Heidelberger Blockbuch,约 1460 年)中,死神向皇帝等人发问:
皇帝,你的剑帮不了你权杖和王冠在这里一文不值我牵着你的手因为你必须来参加我的舞会
在《托坦坦兹》的下部,死神召唤农民跳舞,农民回答说:"我必须非常努力地工作,非常努力地工作:
我不得不辛勤劳作汗水顺着我的皮肤流淌我还是想逃离死亡但在这里我不会有任何运气
汉斯-霍尔拜因的木刻
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7-1543 年)于 1526 年在巴塞尔时绘制了《死亡之舞》系列的著名图案。这些作品由出色的木块切割者汉斯-吕策尔伯格(Hans Lützelburger)切割成木板。威廉-艾文斯(引用 W. J. 林顿的话)这样评价 Lützelburger 的作品: “‘不管是用刀还是用雕刻机,没有什么比这个人的作品质量更高’,因为大家都称赞原作在技术上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木刻。”[5] 这些木刻很快就出现了带有德文标题的校样。
1538 年,特雷施塞尔兄弟在里昂出版了包含 41 幅木刻的第一版书籍。在 1562 年之前,该作品共有 11 个版本,而在 16 世纪,未经授权的版本和仿制品可能多达上百个,[6] 这充分说明了该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所传达信息的流行程度。
书中木刻的例子/维基共享资源
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1523-1526 年)将中世纪晚期的寓言故事 “恐怖之舞 ”改编成了一部改良主义的讽刺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宗教逐渐向改良宗教转变的雏形。 [7] 不过,这种转变有多种变体,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在一项研究中指出,霍尔拜因的设计在当代的接受情况和后世既不纯粹属于天主教教义,也不纯粹属于新教教义,而是随着不同政治和宗教倾向的印刷商和作家对其的接受,可以为其配上不同的前言和布道。
最重要的是,“图画和图画上方的《圣经》引文是主要的吸引力[......]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希望通过图画将人们的思想引向基督教的死亡准备”[8]。
1538 年的版本在霍尔拜因的图案上方引用了《圣经》中的拉丁语,下方则是吉勒-科罗泽创作的法语四行诗,但实际上并未将霍尔拜因列为艺术家。
它的标题是 Les simulachres & / HISTORIEES FACES / DE LA MORT, AUTANT ELE/gammēt pourtraictes, que artifi/ciellement imaginées. / A Lyon. / Soubz l'escu de COLOIGNE. / M.D. xxxviii. (标题中的 “historiees faces ”一词捕捉到的这些死亡形象和运作方式,“是死亡运作方式的具体例证,是将死亡的教训带给每个阶层的人们的个别场景”[10]。
霍尔拜因的《Simolachri, Historie, e Figure de la Morte》(In Lyone Appresso Giovan Frellone,1549 年)中的小贩/维基共享资源
让-德-沃泽尔(Jean de Vauzèle)是蒙特罗西埃的牧师,他在为这幅作品所写的序言中提到了里昂圣彼得修道院的女修道院院长让娜-德-图泽尔(Jehanne de Tourzelle),并称霍尔拜因试图捕捉无处不在但从未直接看到的抽象的死亡形象 “simulachres”。
他写道:"[......] simulachres les dis ie vrayement, pour ce que simulachre vient de simuler, & faindre ce que n'est point。("‘蚋’是最正确的称呼,因为‘蚋’源于动词‘模拟’和‘佯装’。) 接下来,他使用了 “memmento mori”(记住,我们都必须死)传统中的一个特例和印刷术中的一个隐喻,很好地捕捉到了死神、艺术家和我们面前的这本印刷书所做的事情,在这本书中,这些死亡的模拟人闯入了活人的世界: “尽管如此,倘若我们找不到比死亡更接近死亡的模拟物,那就去找死亡的模拟人像和死亡的面孔,以便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死亡记忆,而这一切都不是演说家的修辞描述所能做到的。 “[11](”然而,我们无法发现任何一种东西比死者本身更接近死神的肖像,这些模拟的肖像和死神的形象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它们比演说家所有的修辞描述都更有力地烙印了死神的记忆。)
霍尔拜因的《Simolachri, Historie, e Figure de la Morte》中的女修道院院长,1549 年 / Wikimedia Commons
在霍尔拜因的系列作品中,“死神 ”的形象有多种伪装,面对着各行各业的人。戴维斯写道:"霍尔拜因的画是独立的戏剧,死神在受害者周围的环境和活动中降临到他的受害者身上。图中 1549 年意大利文版的拉丁文写道 “In sudore vultus tui, vesceris pane tuo。(创世记》3.19)。
下面的意大利文诗句翻译为:“在你的汗水中受苦,/你必须获得你需要吃的面包,/但是,如果你想休息,/跟我走吧,不会让你不高兴的”。
或者说,霍尔拜因在构图上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在满身重物的旅行推销员坚持要去集市的同时,死神拉着他的袖子要他彻底放下他的货物:“Venite ad me, qui onerati estis”(“到我这里来,所有的人”)。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引自《马太福音》11.28。此处意大利文译为:“来吧,负重的可怜虫,/因为我是统治整个世界的贵妇人:/来听听我的忠告,/因为我希望减轻你们的负担”)[14]。
注释
工具书类
Bätschmann,Oskar和Pascal Griener(1997),Hans-Holbein。伦敦:Reaktion Books。
Elina Gertsman(2010),《中世纪的死亡之舞》。图像、文本、性能。中世纪视觉文化研究,3。Turnhout,Brepols出版社。
Hans-Georg Wehrens(2012)Der Totentanz im alemanischen Sprachraum。“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灾难”。雷根斯堡Schnell&Steiner
Israil Bercovici(1998)O sutăde ani de teatru evriescîn România(“罗马尼亚意第绪语/犹太戏剧的一百年”),罗马尼亚语第二版,由Constantin Măciucă修订和扩充。Editura Integral(Editurile Universala的印记),布加勒斯特。
詹姆斯·M·克拉克(1947),汉斯·霍尔拜因的《死亡之舞》,伦敦。
詹姆斯·M·克拉克(1950)《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之舞》。
AndréCorvisier(1998)《恐怖的世界》,法国大学出版社。
MarekŻukow Karczewski(1989),“Taniecśmierci(舞蹈恐怖)”,《文学生活-文学评论杂志》,43,4。
Maricarmen Gómez Muntané(2017),El Llibre Vermell。马德里Medioevo的音乐节和舞蹈节:经济文化基金会(“音乐节和音乐节”一章)。
Natalie Zemon Davis(1956),《荷尔拜因的死亡与里昂宗教改革图片》,《文艺复兴研究》,第3卷(1956年),第97–130页。
Rolf Paul Dreier(2010)Der Totentanz–ein Motiv Der kirchlichen Kunst als Projektionsfläche für disrupt Botschaften(1425–1650),莱顿,附CD-ROM:《图腾》
Sophie Oosterwijk(2004),“关于尸体、警员和国王: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文化中的丹斯马卡布雷”,《英国考古协会杂志》,157,61-90。
Sophie Oosterwijk(2006),“Muoz ich tanzen and kan nit gân?”《中世纪的死亡与婴儿》,《文字与图像》,22:2146-44。
Sophie Oosterwijk(2008),“因为没有人会破坏中风”。纪念艺术中的死亡和丹斯·马卡布雷肖像”,教堂纪念碑,23,62–87166-68
Sophie Oosterwijk和Stefanie Knoell(2011),混合隐喻。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的丹斯Macabre。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剑桥学者出版社。
Werner L.Gundersheimer(1971),《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 by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538年原版《死亡与历史》(Les simulathres et historirees faces de la Mort)的完整传真。纽约:多佛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小威廉·M·伊文斯(1919),“汉斯·霍尔拜因的死亡之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报》,第14卷,第11期(1919年11月)。第231–235页。
Landau,David和Peter Parshall(1996),《文艺复兴版画》,纽黑文(CT):耶鲁大学,1996年。
Francesc Massip和Lenke Kovács(2004年),《El baile:conguro ante la muerte》。流行的舞蹈和节日表演。Ciudad Real,CIOFF-INAEM,2004年。
Sophie Oosterwijk(2008),“关于死去的国王、公爵和警员。《中世纪晚期巴黎丹斯马卡布雷的历史背景》,《英国考古协会杂志》,161131-62。
Sophie Oosterwijk和Stefanie Knoell(2011),混合隐喻。《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的丹斯Macabre》,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剑桥学者出版社。
罗马尼亚,…国家图书馆——丹斯·马卡布雷的拉丁翻译插图,15世纪晚期。宝藏4
Meinolf Schumacher(2001),“Ein Kranz für den Tanz und Ein Strich durch die Rechnung。Zu Oswald von Wolkenstein‘Ich spür ain tier’(Kl 6)”,德国科学与文献研究所,第123卷(2001)第253–273页。
安·图基·哈里森(Ann Tukey Harrison)(1994),桑德拉·辛德曼(Sandra L.Hindman)的一章,《女性的力量:国家图书馆995年硕士》,肯特州立大学出版社。
Wilson,Derek(2006)Hans Holbein:《一个不知名的人的肖像》,伦敦:皮姆利科出版社,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