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廷杖”,就是使用栗木制成的棍子去责打犯人,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后汉纪》记载:
明帝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刑不上大夫”的礼制和传统,廷杖出现以后并没有形成定式。而且,统治者针对读书人历来比较优抚,因此极少进行这样羞辱性的惩处。
伴随着封建君主专权的不断强化,帝王的个人威势逐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到了明朝时,为了空前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了廷杖制度并将其纳入固定的刑罚范畴。据《明史》记载:
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明朝的廷杖主要针对朝廷官员,是朱皇帝对违背旨意的臣子进行的体罚,受刑部位通常都在臀部,具体由锦衣卫执行。如果说得通俗一点,明朝廷杖就是“扒了裤子打屁屁”,听起来幽默挨起来疼。
不可一世的朱元璋驾崩后,其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史称建文皇帝。不过,由于盲目自信,朱允炆在大张旗鼓撤藩的同时,终于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反抗,通过“靖难之役”而成功夺位。
朱棣登基后,开始类同其父大发神威,采取了异常激进的举措。为了巩固得来不易的皇位,他对所有的异己分子通通都施以酷刑,其中就包括了廷杖,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刑罚。
廷杖的命令虽然由朱皇帝下达,但负责行刑却是锦衣卫,而且必须严格训练后才能持证上岗。据《历代刑法考》记载:
少时习杖,先缚革为二人,一填砖于中,一纸裹其外,俱以衣覆之。杖填砖者,视之若轻,徐解而观,则砖都裂;杖纸裹者,视之极重,而纸无伤,能如是则入选。
所以,同样是廷杖,如何执行却大有讲究。太监在监刑前,通常都会与锦衣卫约定暗号。比如说“打!着实打!用心打!”,每个暗号都会有不同的力度和结果。有的人,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但实际上却只是皮外伤而已;有的人,屁股被打得并不严重,但皮层之下已经筋骨俱断,必死无疑。
明仁宗登基后,他立即废止了父亲朱棣的许多苛政和酷刑,实行了许多的仁政之举。但是,仁宗皇帝朱高炽并没有废除廷杖,反而将其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继续沿用。
看来,朱高炽或许仁慈,但却认为廷杖制度的存在,的确有助于加强和维护朱明王朝的皇权。
宣宗统治时期,廷杖被使用的频次有所降低,可依然犹如“达摩克斯剑”一样高悬于朝臣的头顶之上。
明英宗朱祁镇肆意宠信太监王振,赋予他典兵指挥之权,甚至还跟随他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终于酿成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人生擒活捉后,明廷一片哗然,完全茫然不知所措,毕竟以前没遇到过这种事情。
在于谦的力挽狂澜下,代宗皇帝朱祁钰继位,领导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大军后撤时,还故意释放回了明英宗,故意为明朝制造矛盾。
不出意料,明英宗回京后,他与自己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展开了权位的争夺。几番刀光剑影下来,一场“夺门之变”,朱祁镇终于重新登基称帝。而在这期间,兄弟二人都多次使用了廷杖打击异己。
明武宗时期,明朝终于迎来了继朱元璋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廷杖场面。群臣反对朱皇帝南巡滋事,朱厚照在大怒之下,竟然将数百名谏臣都施以了廷杖,当场打死十余人血溅午门。
不过,明武宗的廷杖还不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这堪称廷杖之最的当属嘉靖初期的“大礼议之争”。
朱厚熜以小宗继大宗的形式登基称帝,自然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于是,首辅杨廷和率领数百名大臣宫门跪谏,逼迫嘉靖在“认谁作父”的问题上退让。不过,万万没想到少年嘉靖竟然是宫斗高手,当即举起了“廷杖”这个太祖皇帝留下的大杀器,一举打断了明朝文臣的脊梁。
从此以后,嘉靖皇帝领教了廷杖的益处,屡屡使用俨然成为了常规武器,被他下旨杖死的朝臣简直是数不胜数。嘉靖的儿子非常短命,皇位还没坐热就歇菜了。
在嘉靖帝的亲自示范下,孙子万历皇帝也有样学样,虽然不上朝理事,但却动辄就喜欢使用廷杖。据统计,万历在位期间使用廷杖多达上百次之多,在这方面创造了一项记录。
刚愎自用的朱由检登基后,他也是廷杖的坚决拥趸。高兴时廷杖朝臣,是为了鼓舞战时的士气;生气时廷杖朝臣,是为了发泄怒气心中的怒气。总之,崇祯时期的朝臣简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据《明史》记载: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朝廷杖最大的坏处,不仅仅在于破坏了封建礼制,而且还破坏了封建法制,使得“礼法制度”和“刑罚律令”都成为了一纸空文,使得朝廷权威迅速降低。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记载:
臣之于君,可贵、可贱、可生、可杀,而不可辱。
显然,他认为廷杖简直就是对士族阶层的莫大侮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基本上,廷杖打坏得是朝臣的屁股,打断的却是明朝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