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二十四史》中,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汉书》。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成为汉朝最大的敌人,其影响力逐渐在秦汉时期显现。匈奴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历史可以与华夏民族媲美,甚至在夏商周时期的著作中就留有关于匈奴的记载。然而,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影响在秦汉时期达到巅峰,西汉刘邦时甚至不得不与匈奴和亲纳贡,直到汉武大帝的出现才结束这一局面。
匈奴人对中原的影响历经数千年,虽然战事中败多胜少,但每当中原王朝更替时,匈奴政权总能以强势的姿态崛起,左右中原的政局。在西汉初年,刘邦采用和亲纳贡的政策,展现了对匈奴的屈服,但随着文景帝的励精图治,整个汉朝实力达到巅峰,开始主动与匈奴对抗。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人口有限,难以承受长期的战争耗费。因此,匈奴的历代单于总结出一条战争法则:“永远不要在汉人的疆土上建城墙”。这一法则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强调匈奴以游牧方式迁徙,不建城郭,专注于耕田之业。然而,蒙古大汗出现时,他们对这一法则置若罔闻,修筑了许多城池,企图在中原王朝的疆土上永固江山。
在历史长河中,蒙古帝国崛起并建立起宏伟城池,如哈拉和林等,但随着蒙古帝国的衰落,这些城池最终被攻破,蒙古大汗国也走向灭亡。这注定了那些自诩为“万代永固”的城池最终难逃国破身亡的命运。
那么,为何游牧民族如匈奴会对城池如此热衷呢?实际上,游牧民族虽活得自由奔放,但在遭遇天灾时几乎无法自救,只能听天由命。因此,他们渴望中原王朝的富庶,因为中原拥有城池和耕地,是游牧民族梦寐以求的家园。
《汉书》以纪传体断代史的形式记录了匈奴这一游牧民族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献之一。通过研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千百年来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相互影响的重要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