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枉死的忠臣,大家第一印象可能是以莫须有被陷害致死的岳飞。
但很少有人知晓:在此前北宋也有一位冤臣,他生前叛辽归宋,为北宋筹谋夺回失地燕云十六州,被赐帝姓赵,还作为使臣多次往返宋金两国,为促进“海上之盟”达成做出巨大贡献。
就单论这份对宋朝的决心,他怎么也该在《宋史》“功臣传”中排上名号,但让人大呼不可思议的是他大名却与秦桧一同出现在“奸臣传”中,最后还是以“汉奸”身份被杀害。
相比之下,岳飞虽然凄惨,但好歹后来顺利被平反,名字也在“功臣传”中。这样一看,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比岳飞还要冤。
这位至今还蒙受不白之冤的忠臣便是马植,出生于燕京的汉人大族,其祖上由于辽国对汉人发动战争进行掠夺,而逃至燕云地区定居下来。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被后唐围攻,后晋不得已以割让燕云地区为条件向辽国求援,自此作为燕云地区一部分的燕京,也随之被划入了辽国的版图,居住在燕云地区的汉人也归附辽国。
原本在燕云地区担任官职的汉人也直接被辽国接收,受辽国统治管辖。
不过由于燕云地区汉人众多,且大多数都是通过战争手段抢占,因此为巩固对燕云地区的统治,辽国对燕云地区汉人实施一系列笼络手段。
——包括但不限于开放科举、减免燕云地区的赋税、提升汉人的地位......
对燕云地区的汉人世家大族,辽国更是加大笼络力度。马植所在的马家,作为燕云地区的“四大家族”之一,早在先辈时代就受到辽国拉拢,在政治上也有一定地位。
马植作为马家的一员,其成年后自然也在辽国谋了一个职位,担任光禄卿,负责皇帝的饮食。但由于辽国统治者对汉人心存芥蒂,在一些方面对燕云汉人仍加以防范。
再加上辽国末年腐败不堪国势倾颓,以马植为首的一部分燕云汉人在长期倍感屈辱后爆发,产生叛辽归宋,让燕云地区重新回汉人怀抱的念头。
在马植意欲叛辽时,恰逢宋朝在西夏拓边战争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为乘胜追击,宋徽宗将目光放在辽国上。于是北宋便派遣郑允中、童贯两人作为使臣出使辽国。
在童贯离开燕京、留宿于卢沟桥时,马植便找上门来,献上“灭燕之策”。童贯对马植的献计很感兴趣,也有意帮助马植叛辽。
但因为此时童贯使臣身份的特殊性,以及辽宋间存在“澶渊之盟”,规定两国间不能相互接纳叛逃之人,童贯不能立刻将马植带回北宋,两人只能先进行了一个“约其来归”的约定。
后来马植给童贯寄了一封蜡丸密信,信中详细说明辽国腐败堕落的现状,以及女真人对辽国压榨的不满以及奋起反抗,在表示辽国岌岌可危的同时,还传达了马植强烈的归宋之心。
这封密信很快被送到宋徽宗手里,宋徽宗一看马植想要弃辽投宋,起初有些犯难。
第一,毕竟和辽国有约在先,不能随便接纳叛逃的人;第二,宋徽宗也担心马植只是诈降,实际上别有用心。
但在童贯的鼓动、劝说下,宋徽宗意识到辽国已然衰败,对宋朝来说根本不足为惧,便同意了将马植收纳。
一个月后,马植回到宋朝,觐见了宋徽宗,痛斥辽国皇帝的昏庸无能,还提出女真人经起兵,现在正是宋朝出兵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地区的好时机。
宋徽宗听完后对这个计划赞赏不已,于是便赐马植赵姓。而在密信中马植为掩人耳目,易名为李良嗣,因此宋徽宗干脆直接赐名为赵良嗣。
——“赐名赐姓”这件事,其实在北宋并不少见,一些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少数民族藩官和像马植这样归宋的人都会被赐名赐姓,北宋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拉拢这些人,为己所用。
此外,马植在觐见时提出的“复燕之策”和宋徽宗“北讨之意”不谋而合,这也促使宋徽宗给马植赐名赐姓。
其实对宋朝统治者来说,燕云地区一直是难以解开的心结。
此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区,自后晋将这一地区割让给契丹后,中原统治者一直想要将其收复,但在宋徽宗以前的五代皇帝都未能实现这个夙愿,所以宋徽宗时期对燕云地区的收复已经到着魔的地步。
在马植未归宋前,以童贯为首的一部分大臣便规划将燕云地区收复,但宋徽宗始终摇摆不定。直到马植归宋,献上“复燕之策”,加上童贯鼓动,宋徽宗才下定决心联金抗辽,放弃先前和辽国的盟约。
自此,宋朝收复燕云地区的策略彻底形成。
为了成功施行该策略,宋徽宗多次派遣使臣访金,他也经常往返宋金两国间,为宋朝争取最大利益。最终在马植等人的努力下,宋金达成“海上之盟”的盟约,联合抗辽取得胜利。
但“海上之盟”在帮助北宋收复部分燕云地区的同时,也给北宋招来灭国之灾——这一灾祸,其实在宋金多次洽谈联盟时就已初见端倪。
在宋朝第二次出使金国时,就有大臣提出若是与金达成联盟,不仅会破坏和辽的关系,辽灭后还会引火上身,招来隐患。
高丽国王听说这件事后也指出:女真人真虎狼尔,不可交也。辽使也对支持联金的童贯等人说辽宋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若辽真被金灭,北宋也不一定能够存活下来,但宋徽宗依然坚持联金。
后来金国表现出联盟意向,宋金双方在洽谈事成后燕云地区归属时由于对燕云地区界定不同产生了许多分歧,金国一开始之说将燕京一带交给宋朝,对燕云地区闭口不谈。
马植据理力争,说明平州、营州、滦州等州亦属于“燕京一路”的范围,力求为宋朝争取最大利益。但在最终盟约中,还是只写了“燕京一路”,这为后来宋金关系破裂埋下导火索。
北宋将部分燕云地区收复后,平州出现一个名叫张觉的人,此人在平州颇有一定实力,加上他存叛金之心,想要归附宋朝。
宋朝对张觉在平州的势力十分渴望,因此不顾和金朝不能互相接纳叛逃的约定,执意要将张觉纳入朝中。马植深知此事不妥,极力反对朝廷拉拢张觉,但最后不仅没成功,还被无奈贬职。
后来事情被揭露后,果然让金国感到愤怒,之前被埋下的导火索也自此点燃。宋朝意识到事情不对,便下令将张觉处死,但金国还是无法接受,宋金关系也由此转向敌对。
除了张觉事件外,宋朝还多次因自认大国身份而无视和金国之间的盟约,在未和金人商议的情况下擅自招降辽人,收纳辽旧臣以及流民,这些行为都让金人感到十分不满。
再加上在北宋伐辽时,多次向金寻求帮助,将自己的军事弱点暴露出来,金人的伐宋之意愈演愈烈,最终宋金关系彻底破裂,金国反而开始对宋朝下手......
宋金战争的爆发,让大力主张宋金联盟的马植瞬间沦为众矢之的,许多人都把北宋灭亡的内因归结于马植,认为马植是故意串通金人,引狼入室。
于是他因为造成边患危机,遭到弹劾,一开始本是流放郴州,但后续又被追加砍头,其妻子则被流放于万安军。
其实纵观整件事,马植所做的只是提出联金的策略并不断推进,而且还在谈判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全北宋的利益。
要说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北宋统治者的自大与北宋孱弱的军事力量。
如果宋徽宗在联金前能够考虑地再清楚一点,在和金签订协议后不屡次违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不将国事都依赖于金国,或许宋金战争就不会打响呢?
就马植在谈判中不断为宋朝谋取利益,在张觉事件中极力反对这两件事来看,马植对北宋的忠心毋庸置疑,这样一个忠臣却因其他问题被列入“奸臣传”,落得如此结局,还“遗臭万年”,实在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