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朱元璋深知自己生命如风中残烛,预见了自己的终结。果然,同年,他的生命之旅在1398年划下句点。而在朱元璋辞世后,浙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命。这个在1398年降生的男孩,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救星。51年后,他在风云变幻中挽起崩塌的大厦,为大明朝廷争取了额外的两个世纪,他就是明初名臣于谦。今天,我们将探讨于谦那个时代的事迹。
于谦,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官宦之家于家。新生儿的到来让于家上下欣喜若狂,家主为他取名谦,这个名字一路陪伴着他度过一生,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作为官宦之家的子弟,于谦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和官员。三观的正确塑造使他品行端正,童年时就立志要为官。他在家中贴了文天祥的画像,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像文天祥那样的忠臣良将。 随着年龄增长,于谦由青涩少年蜕变为青年,开始踏上科举考试的征程。经过几年的考试,他最终考取了进士之职。于谦得以踏入官场,开始了自己为官谋生的旅程。由于其刚正不阿和正直的品性,他被任命为御史,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虽然这并非显赫的职位,但对于如于谦这样刚正不阿的人而言,却是合适之选。 十年后,也就是他31岁那年,他的才干引起了皇帝的重视。皇帝违反常规,连续几次提拔他,使其直接晋升为兵部侍郎,并外派至山西河南处理当地容易泛滥的洪灾。在接下来的近10年里,于谦全力治理两地的水患,同时积极推动农桑事业,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于谦在山西和河南的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他的名望也逐渐传扬开来。 尽管在民间,于谦的声望极佳,但在朝中却有人视他为眼中钉。这个人正是司礼监的宦官王振。于谦对待王振毫不留情,两者结下梁子。王振借势陷害于谦,导致其入狱。然而,河南和山西的百姓得知于谦被囚,纷纷上书请求释放。明英宗得知后大为震怒,责令释放于谦,并给予抚恤。于谦重返山西和河南,继续为民众谋福。 直至他51岁的那一年,当他刚刚回到京城,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于谦挽起大厦于将倾。这一年,他成功保卫京城,成为明初年最为轰动的京城保卫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生本质上是由于宦官王振的挑拨,明英宗在他的唆使下选择亲征北方。此次御驾亲征的失败导致京城危急,于谦站了出来,积极部署城防,稳住了军心。他甚至做好了城破人亡的准备,决心与京城同生共死。 于谦的部属和其他将士的奋勇拼搏,使得看似脆弱的京城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各地的明军纷纷赶到,最终也先被逼回漠北。然而,明英宗在北方的回归面对已经立新君的事实,他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于谦为了稳固大明的江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但他的坚守最终以牺牲为代价。明英宗下令斩首于谦,这位为大明续命200年的忠臣,却以不公的方式走向了终结。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本应是于谦的功绩,但他却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他被斩首的消息传回京城,成千上万的百姓跪地送别这位大明的救星。即便行刑者也在行刑后悲痛不已,甚至用刀自尽,而查抄于谦家产的卫士们也感到深深的羞愧。于谦,如同岳飞一样,最终为自己的忠诚而不幸终结。然而,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并追封为忠臣。这位为大明续命200年的英雄,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