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如,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差距,就是中学生与博士生之间的差距。
且来全面分析一下,本文篇幅较长。
有些人说李世民改了历史,贬低了建成,说得仿佛他去过唐朝似的。而若要以此来证明李建成能力不输李世民,这就是严重罔顾事实,不符逻辑的荒谬观点。
1:若李世民真改了历史,那汝等又岂能在一千多年后,还能知道玄武门事变?
2:败了就是败了,从来只有能力不如者才会失败,这是不可违背的铁律!
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大唐帝国合法继承人,拥有正统地位,又有皇帝李渊的偏袒、大多数朝臣的支持,再加手里掌握的力量远胜于李世民。别的不说,仅仅东宫六卫率这一支专门配属给太子指挥调遣的正规禁卫军兵力,就已经碾压了李世民的秦王府所辖那点稀少的人马。
然而,李建成空有力量、却没有运用力量的手段与决心。
而李世民实力虽然不如,却敢于集中力量挥拳一击,一日之间就翻天覆地,让李建成变作了历史名字,这就是二人能力上的致命区别。
由此再说一说什么叫能力区别,如下:
建成与世民,二人同胞兄弟,将门世家,读过相同的书,接受过相同的武艺训练。
李世民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中。皆能将生平所学随意施展,每能克敌制胜。
而李建成拥有与李世民相同的文武艺底子,以及比李世民更为充足的可调动资源。但是却不善运用,每每到了厮打时,便忘了拿法。这就是能力差距,也注定了他必败的结局。
玄武门事变,就最好的证明了李建成在政治斗争中的优柔寡断。
那么,李建成在战场上表现怎么样呢?
大唐开国战争中,李建成生平只上过一次战场,而这第一次就差点闯了大祸,由此,以后就再没亲自上过战场。
这事,见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记载的霍邑之战。
该战役中,负责右翼指挥的李建成,在战斗中坠马,而造成阵线混乱,差点全军溃败。由此可见李建成的缺陷,临阵惊慌,能力不足!
有人说:
马匹在战场上受惊了,坠马不就很正常的吗,以这理由说李建成能力不足,太牵强了!
答:
首先,战马不会受惊。其二,李建成不是普通人,他是关陇军功贵族门阀中的嫡长子,自幼就得接受严格的骑射武艺训练。这样的人物坠马,唯一的原因就是惊慌失措了。
又有人说:
既然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说的,那么这就是摆明了,又是李世民与李靖联手在黑李建成了。
答:
这书成于唐末五代,不是李世民授意写的,只是托了唐太宗与李靖之名而已。书中所载战例,皆为严格考证过的史实,所以得到了大宋官方的高度认可。
那么大宋,没必要去为了李世民而去黑李建成了吧?
下面来看大唐立国前的第一仗“霍邑之战”经过,以及李建成在此战中的表现。
隋大业十三年六月。
李渊在太原举义起兵,迈出了逐鹿的第一步。
作为老牌关陇军功贵族、李氏门中子弟自然是人人皆可为将的。
李渊自封为大将军,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分别统领三军。
七月,李渊招兵完成,聚得义兵三万,沿汾水南下开始了攻略之路。
李氏集团的争霸计划是:扫清周边、进军长安;先据关中形胜之地积蓄力量,再东出与群雄争天下。
然而出师不久之后,就在行军路线上遭受了当头一棒。
八月,大军被阻于霍邑(今山西霍州)。
驻守霍邑的,是以骁勇善战闻名隋虎牙郎将宋老生,麾下有精兵二万,这是隋王朝在西北的最后一支仍忠于朝廷仍雄兵劲旅了。
而李渊的三万兵马,除少数太原留守府的劲卒之外,大多为新附之众。所以,李渊兵力占优,但综合战斗力远逊于霍邑守军。
李渊军被阻于坚城之下,又兼连月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粮运不继。又传来了突厥与刘武周联手,将乘虚袭击太原的消息。
于是,李渊忧虑重重,决定撤军回防太原。
义军才竖起大旗、初次出师小遇挫折,便要一箭不发、打道回府了。如此,刚刚鼓起来的雄心壮志必定大打折扣,这日后如何还能与群雄争锋?
于是,正血气方刚的李建成与李世民急了,二人苦苦劝谏其父,陈述万万撤军不得之理由。
没奈何,李渊不听,照旧下令:立即撤军!
这也证明了李渊的性格,是个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的人。所以他那个表弟隋炀帝杨广,才敢把他放在太原当留守。
事已至此,李建成也只得转劝其弟世民:父命难违,唯有从长计议罢了。
由此看建成:虽有见识,却是个立场不坚定,没有决心的性格。
而心如铁石的李世民,深知“气可鼓而不可泄”之理,尤其这造反大事又岂能半途而废
?
于是,李世民在帐外放声痛哭。
直哭得李渊胆战心惊,因为李世民声言:这是在为将来的身死族灭之大祸而哭。
终于,李渊顿悟了:天下任何事情都可做一半,唯独举兵造反决不可半道而返,那是真的要将来死无葬身之地的。
于是,李渊决定继续屯兵城下,终于坚持到了天气转睛,粮草也运到了。
至此,李氏父子三人,究竟谁才是真英雄,也就一目了然了。
或问:
宋老生既然骁勇善战,为何不趁李渊犹豫不决,粮草紧张,军心惶惶时出城攻击?
回答:
(1)宋老生不是千里眼顺风耳,他只知道李渊起兵后,声势浩荡、英雄豪杰争相往投,却并不知道李渊在自乱军心。
(2)大雨天道路泥泞湿滑,不利于行军布阵;又因弓弦受潮无力,雨中开弓、还伤弓体。所以在冷兵器时代,雨天是用兵大忌。
雨过天晴,泥泞的地面开始干燥,大战就要开始了。
自古最难打的仗,就是强攻坚城。
所以对李渊来讲,上策就是在城外野战中歼灭宋老生的隋军。
而宋老生会出城与李渊野战吗?
宋老生属悍将,所部又多为精兵。
这样的将领,对于李渊刚聚起来的几万新军,是不会畏惧的。
所以,李世民献策,先用疑兵诱敌,佯作围城态势,激怒宋老生,诱其出城决战。
而以勇猛闻名的宋老生,他的想法果然亦如所料,要用野战歼灭李渊义军!
那么,李渊麾下未经严格训练的三万新附之众,要怎样打才能消灭敌人的二万精兵呢?
(1):先步兵结阵与敌军正面相持,用苦战消耗敌军体力,使敌人疲惫。
(2):集中精锐骑兵隐蔽在敌侧翼待机,待敌久战生疲后,突然从袭敌侧背,然后步骑夹攻,一战灭敌。
这种打法,也是日后唐军横扫天下、扬威绝域的标准步骑协同战法。
此战法取胜关键,一要步军能坚持苦战,二须骑兵能在突击时凿穿敌人的军阵。
统领骑兵突击,承担一击破敌的关键任务,理所当然地交给了骑射无双的李世民。
而李渊亲自统率步军左翼,李建成则统率步军右翼。
隋军出城,双方列阵已毕,激战爆发。
宋老生麾军猛攻,李渊与李建成率步军死死顶住,双方箭矢横飞,白刃相格,杀得难解难分。
为引诱隋军全力猛攻,义军左右翼开始按计划且战且退,
然而这一退,却退出大事来了,主将李建成坐马受惊,竟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大将阵中坠马,刹那间阵线大乱,差点儿就把佯退弄成了真溃败。直把正在左翼指挥的李渊吓得脸色都变了。
总算是李氏门阀随从人才多,靠着左右拼死力战,才有惊无险地稳住了阵线。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时右翼稍却、建成坠马,高祖失色。
而义军右翼混乱,当然也逃不过宋老生的观察。于是,隋军判断为义军将败,便全线压上,意图一鼓而胜。
这时候,隋军战线拉长,防线侧后的空隙就露出来了,也就是李世民的骑兵突击时机到了。
伏于南原待机的李世民,率数百蓄锐已久的甲骑,风驰电掣般直插隋军侧翼,横突敌阵,打了隋军一个措手不及,一次突击就凿穿了隋军的阵线。
然后,再突入,再凿穿,直把隋军后方搅了个稀里哗啦。
李渊也趁机全军反击,隋军进退失据而溃败,义军大胜,阵斩宋老生。
宋老生败亡,隋将屈突通独木难支,不久后也降了,关中再无强敌,长安也就唾手可得了。
所以这是唐立国之前最关键的一仗,也是李世民崭露头角的首战。
而此役后,阵中坠马的李建成,也暴露出来了他打不得恶仗的毛病,于是,从此后再未亲临过战场。
不仅李建成不如李世民,就连李渊自己也深刻领悟到了,临阵决断,决胜两军之间的事,也是远远不如李世民。
由此,霍邑战后,李渊就在军事上当起了甩手掌柜,把征伐四方,扫荡天下的重任,全权交给了李世民。这就很明确的证实了李建成的不足,与李世民的能力。
李渊称帝之初的天下是什么形势?
所谓的大唐,也不过拥关中与太原之地,实质只是个割据军阀而已。
西有薛仁杲的西凉铁骑,对关中虎视眈眈;
北有刘武周勾结突厥,獠牙毕露;
王世充占了洛阳,继承了前隋大部分军事遗产,兵精粮足;
窦建德雄据河北,还有幽州罗艺居心叵测,二人各拥强兵。
江淮与南方群豪并立,各自称王称霸,谁也不服谁。
这样局面下,试问皇帝李渊与太子李建成若真能打仗,他俩又有什么理由不亲征,不通过军功积累而把军队牢牢掌控于自己手中?
以下是曾经有一位网友的“神评论”,他说:
“李建成是太子,已经不再需要刷军功了,所以打仗就派属于“可消耗人员”的李世民上,万一李世民被战争消耗掉了,还有李元吉可顶上。”
这位可爱的网友,从“刷军功”三字,就说明了他显然不明白什么叫军功,而军功对于开国君王的重要性,他更是一无所知。
一个王朝开国之初时,军功对君王有多重要?
首先:军功不是靠刷的,更不是谁想刷,就能刷得着的!
那是要凭本事、去冒九死一生之险,一刀一枪去打出来的!
而军队与统兵大将乃国之干城,也决不是可用于消耗一个、再替补上一个的“可消耗品”。
战争不是儿戏,如果统兵大将被消耗掉了,那他麾下大军基本也完了,这就意味着打了大败仗,被敌人“覆军杀将”了。
这对一国军民士气的打击,将是摧毁性的,接踵而来的或许就是亡国之祸。
打仗不是打牌,输一局、还能再来一局。
如果战争中的关键大战一役溃败,必将就是国势一蹶不振,危亡就在旦夕间的事了。
李建成当上了太子,就真的不需要军功了吗?
正确答案为:肯定不是!
如上所述。非但太子建成非常需要军功,就连高祖李渊自己,如果有可能,也仍然很需要“灭国擒王”的赫赫军功来巩固自己的无上地位!
群雄逐鹿的时代,谁能在军队树立威望、得到军中将士拥戴,谁的政权基础就必定会坚如磐石!
而率军打胜仗,无疑就是在军队中树立个人威望,获得将士拥戴,然后把军队握于自己手中的最好办法!
李渊、李建成明白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吗?
答案是:他俩肯定是非常明白的!
但是,李渊与李建成只能把这种“以赫赫武功立威”的好事,拱手交给了李世民。
这是为什么?
就因为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决胜两军之间,真非他俩之长,那是真不如李世民。
【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