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庄廷鑨明史案:民间修史,酿成清朝最大文字狱,七十多人凌迟斩首
迪丽瓦拉
2025-09-02 11:34:50
0

清朝顺治年间,来自湖州府南浔镇的民间富家学子庄廷鑨(long)因主持编撰《明史辑略》,而被朝廷定义为反书,从而给自己的家族以及所有参与编书的人员带来了一场灾难。

这场事件的涉及人员众多,有七十多人分别被处以凌迟、斩首或绞刑,还有一千余人或被处罚,或被流放,就连已经死去的人员也要从坟墓里挖出来惩罚。

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庄廷鑨明史案”,其影响之深,量刑之重,令人瞠目结舌。

由庄廷鑨编撰《明史辑略》而引起来的这场惨案,堪称清朝建国以来的第一宗文字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起让人震惊的冤案。

正当人们满怀期待地等待《明史辑略》出版的时候,庄廷鑨却突然身患重病离开人世,同时也给《明史辑略》的出版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完成庄廷鑨的遗愿,庄允诚决定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代替儿子继续进行《明史辑略》的修订工作。

不仅如此,庄允诚还专门找到当地富有名望的李令皙,邀请他为《明史辑略》作序。

在庄允诚的带领下,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一部描绘明朝始末的史书《明史辑略》终于大功告成。

在《明史辑略》作者的署名上面,庄允诚将儿子庄廷鑨列为总编,内容当中除了加入李令皙作的序言之外,还增加了文稿作者朱国祯去世以后崇祯年间的那段历史。

除此以外,《明史辑略》大多沿用朱国祯所写的文稿言语,只是修改为“朱史氏曰”的称法。另外,为了体现出来总编庄廷鑨的功劳,内容里面有的地方直接写上“庄廷鑨曰”。

庄允诚不惜耗费巨资,马上开始紧锣密鼓的印刷工作,总共历时五年的时间,直到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冬天才正式出版问世。

庄廷鑨

《明史辑略》详细记述了明朝的全部历史,全套丛书共有一百多卷,在当时来说堪称是一部史书巨著。

为了进一步提高《明史辑略》的价值,庄允诚在没有征得查继佐、陆圻和范骧的同意下,私自把他们三人的名字列为参阅者。

《明史辑略》刚一出版,就成为了各个书店的畅销书籍,凡是看过这本史书的人,无不为之赞美。

但是,庄允诚哪里能够知道,他的行为已经触动了清朝政府敏感的神经。

正当庄允诚感到欣慰的时候,查继佐、陆圻和范骧发起的一场风波,成为了“庄廷鑨明史案”的导火索,从而引起了一场惨烈的杀戮。

有一次,周亮工在阅读《明史辑略》的时候,突然发现书中有一些清朝政府忌讳的词汇。由于他曾经担任过明朝末期的官员,对政治的事情十分敏感,他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十二月,在周亮工的支持和鼓励下,查继佐、陆圻和范骧一起来到浙江按察司进行检举揭发,声称《明史辑略》与自己无关。

浙江按察司的官员嵇永福认为,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于是就拿着检举信去见浙江学道胡尚衡。胡尚衡看完这封检举信,对嵇永福说道:“文章之事,何必存案,若兹事体大,那就你们解决吧!”

嵇永福当即命令湖州府学进行核查,然后再汇报给浙江学道。

时任湖州府学教谕赵君宋拿到批示,马上开始行动起来,由此揭开了《明史辑略》文字狱惨案的序幕。

接到上级的命令,赵君宋表现得十分积极,立即派人前往书店买来一套《明史辑略》,在家里仔细审读,以求从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

通过一番审读,赵君宋终于找到了几十条大逆不道的词汇,以及称谓和评论,于是立刻上报给浙江学道胡尚衡。

正当赵君宋展开调查的同时,消息传到了庄允诚的耳朵里,庄允诚对此事感到十分震惊,他毕竟拥有几十年的从商经验,企图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将此事压下去。

通过一番贿赂,庄允诚将从书店收回的《明史辑略》中禁忌的文字,重新做出了修改,随后又发往各地的书店进行销售。

为了避免再次节外生枝,庄允诚亲自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修改之后的《明史辑略》,前往京城拜访北京通政司衙门、礼部和都察院。

北京通政司衙门、礼部和都察院收到庄允诚的贿赂之后,详细审阅了新版《明史辑略》的内容,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当的词汇,默认《明史辑略》可以在市场上继续售卖。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湖州府推官李焕给《明史辑略》判定了一个“既经部院检查,便非逆书”的官方结论。

有了李焕的这个鉴定结论,相当于取得了《明史辑略》的合法经营权,庄允诚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

然而,庄允诚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明史辑略》的事情早就闹得沸沸扬扬,由此引发的危机远远没有结束,反而是愈演愈烈。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出狱不久的前任浙江督粮道李廷枢,因为朝廷还在追缴入狱之前的赃款,他就四处寻找发财的机会。

李廷枢认为,这是一次升官发财的绝佳机会,便汇报给时任湖州知府陈永命。他拿着《明史辑略》交给陈永命,并指出了书中的不当词汇。

经过秘密协商,庄允诚和陈永命之间达成了一笔交易,陈永命收受庄允诚贿赂的三千两银子,并把《明史辑略》的刻版全部销毁,才算把这件事情压了下来。

而李廷枢原本想要利用这件事情,从陈永命那里分得一份功劳,但陈永命只顾着自己敛财,全然不管李廷枢。

于是,李廷枢想到了和他曾经一起入狱的狱友,也就是前任归安知县吴之荣。

在李廷枢的眼里看来,吴之荣是一个诡计多端的敲诈高手,有了吴之荣的帮助,就一定能够赚取更多的钱财。

直到这个时候,“庄廷鑨明史案”的真正主角才正式登场,使得原本已经平静的事件再次风云突变。

吴之荣带着《明史辑略》前往庄允诚的家里,他对庄允诚说:“这个史书虽然修订不易,但是书中存在一些禁忌文字,可能会给你惹来风波,不如花钱买个清静。”

《明史辑略》

面对吴之荣的敲诈勒索,庄允诚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直接让人送客。

庄允诚之所以不惧怕吴之荣的威胁,因为他不相信吴之荣这个小人物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况且自己已经买通了北京通政司衙门、礼部和都察院,朝廷又有人照应着,自然是有恃无恐了。

吴之荣出师不利,便开始实施第二套方案,他曾经担任过归安知县,深知官场上的规矩,凡是要向朝廷奏事,必须要由将军领衔才行。

吴之荣干脆直接奔赴杭州,将《明史辑略》和举报信呈递给镇守浙江的杭州将军松魁,幕府师爷程维藩接待了他。

见此情景,程维藩连夜赶往湖州府南浔镇,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庄允诚,还帮忙出谋划策,嘱咐庄允诚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剧中的吴之荣

庄允诚一刻也不敢耽搁,果断采取行动,并派人联络他曾经的好友湖州府学生徐典和松江提督梁化凤。

庄允诚准备了一千两银子,委托徐典出面送给梁化凤。看到昔日的恩人有事相求,梁化凤同意帮忙,就马上写一封信向松魁说情。

除此之外,庄允诚又在适当的时机给杭州将军松魁送去了一批银子。松魁拿到了好处,吴之荣举报《明史辑略》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当吴之荣再次翻阅《明史辑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版面上“清美堂”三个字,他的脑海里又浮现了一个计谋。原来,《明史辑略》版面上的“清美堂”三个字,正好对应南浔当地的另外一家富豪朱佑明家里门厅的牌匾名字。

朱佑明是庄允诚的亲家,庄允诚的儿子庄廷筑娶了朱佑明的女儿,就在庄廷鑨决心编撰《明史辑略》的时候,朱佑明还拿出不少银子作为赞助,并要求在书籍的版面上刻上“清美堂”三个字,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功劳。

因此,吴之荣想要狠狠敲诈朱佑明一笔钱财。

可是,吴之荣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当得知了他的来意之后,朱佑明说话的语气更加强硬,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并让人把他轰了出去。

先后经历三个回合,吴之荣都是以失败告终,让他的颜面荡然无存。

为了避免吴之荣三番两次的敲诈勒索,庄允诚和朱佑明经过商议,决定先发制人,一定不能轻饶了吴之荣。

庄允诚来到湖州巡道衙门,向湖州巡道张武烈送上了大量银子,要求严惩吴之荣。

其实,吴之荣在湖州境内多次进行敲诈勒索,张武烈早就略有所闻,这次索性好好惩治一下吴之荣。

没过几天,巡道张武烈就对吴之荣下发了通知,要求吴之荣必须在五天之内离开湖州。

对此,吴之荣更加恼羞成怒,贼心不死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将庄允诚和朱佑明置于死地。

虽然书店里面正在销售的《明史辑略》,全部都是经过修改之后的版本,但吴之荣还是想法设法找到了一本最初修订的版本,从头到尾仔细审阅了一遍,还把其中所有禁忌的词汇一个一个标记出来。

当吴之荣看到《明史辑略》资料来源的时候,提到了原作者朱国祯,而在内容当中却是以“朱史氏”相称,他就抓住这个把柄,从中大做文章,随即把“朱史氏”认定为朱佑明。

不仅如此,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吴之荣只想重点打击庄家和朱家,他也不想牵连到其他人,于是就把这本《明史辑略》的序文和所有参与修订人员名单的那一页撕去,只留下总编庄廷鑨的名字。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8月,一切准备就绪,吴之荣才把这本《明史辑略》和一封举报信直接呈递给刑部。

此时的刑部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汇报给康熙皇帝身旁的“顾命四大臣”(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

鳌拜对此事非常重视,他马上派出刑部侍郎罗多担任钦差大臣,即刻奔赴浙江,彻底调查这起案件。

接到鳌拜的命令,罗多很快赶到了湖州府南浔镇,把庄允诚和朱佑明逮捕起来,押解至湖州巡抚衙门。

这一年的10月,在钦差大臣罗多的押解下,庄允诚和朱佑明被押解到了京城,交给刑部进行审讯。

尽管刑部安排庄允诚与吴之荣当堂对质,但对于庄允诚的申辩,刑部的官员根本漠不关心。他们只是想让庄允诚承认是否编写《明史辑略》一书,并在认罪书上签字画押。

庄允诚坚决不肯签字画押,自然就遭来一顿毒打,由于在监狱中受到的折磨与煎熬,此时的他年事已高,再也忍受不住笞杖,最终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死去。

朱佑明的遭遇与庄允诚一样,自然少不了一番严刑拷打,吴之荣一口咬定《明史辑略》中的“朱史氏”就是朱佑明,这让他百口难辩。

庆幸的是,通过金钱的贿赂,朱佑明得以离开严酷的刑部监狱,又被押回了杭州监狱,与湖州府学教谕赵君宋关在了一起。

赵君宋是最早揭发《明史辑略》的涉案人员之一,也被牵连入狱,但罪不至死。朱佑明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把我救出监狱,我愿意分给你家里的一半家产。”

像赵君宋这样善于投机取巧的人,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财的机会,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他当即表示说:“我一定尽力救你出去。”

赵君宋心里知道,《明史辑略》中“朱史氏”就是朱佑明的证据,是吴之荣后来添加上去的。而当初自己购买的原版《明史辑略》,根本没有这句,只要找出原版书籍,就可以推翻吴之荣的指控。

第二天,赵君宋在士兵的押解下,回到家里找到那本《明史辑略》。经过与吴之荣动过手脚的《明史辑略》进行对比,果然有许多不同之处。

而吴之荣曾经也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做起事来老奸巨猾,眼看自己将要处于劣势,他就一口咬定自己的《明史辑略》才是真的,赵君宋的那本《明史辑略》则是被人动过手脚。

除此之外,吴之荣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说:“如果朱佑明与《明史辑略》没有关系,那么版面上的‘清美堂’三个字,为什么会与朱家门厅悬挂的牌匾一致呢!”

官差马上派人来到朱家进行核实,看到门厅牌匾上面的字果然是“清美堂”,这下朱佑明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赵君宋本来想替朱佑明证明无罪,既可以得到一半家产,又可以重新获得自由。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但没有救了自己,还因为窝藏反书而被打入了死牢。

然而,朱佑明仍然心有不甘,他相信金钱能够摆平一切。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反而把更多的人员牵涉了进来。

于是,朱佑明想到了时任浙江巡抚朱昌祚。

朱佑明心想,朱昌祚的官职更高,权力更大,或许能够营救自己出去。他委托亲戚首先找到朱昌祚的朋友龚廷元,让龚廷元出面贿赂朱昌祚。

浙江巡抚朱昌祚也是一个爽快的人,他告诉龚廷元说:“前后打点需要五万两银子,我一定会从轻处罚,最多只是流放,而且不会流放太远,更不会牵连朱佑明的家人。”

听到朱昌祚要价五万两银子,朱佑明觉得太高了,凑巧的是,他的亲戚说:“我与杭州城南的满人图赖有些交情,他手里掌握大权,而且跟京城派来的两个钦差大臣关系很好,自然要比朱昌祚更加靠谱,花费也不会高于五万两。”

听完这番话,朱佑明心动了,他决定放弃贿赂朱昌祚,转而选择图赖这个救命稻草。

半个月过去了,朱昌祚还是没有等到朱佑明的回话,便让龚廷元前去打听。这才知道,朱佑明已经不用自己了,顿时恼羞成怒,发誓要给报复朱佑明。

事实上,即使朱佑明拿出了五万两银子,朱昌祚也未必能够救他,因为这起案件最终是由刑部审讯定案,就连朱昌祚本人也涉及其中,差点自身难保。

最终的结果是,不仅谁都没有保住朱佑明,反而让所有参与修书的人员全部押入了死牢。

但是,案件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案情一步步浮出水面,那些曾经借助此案索取贿赂的各地官员,也被牵扯了进来。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月,鳌拜再次派出两位钦差大臣和大批军队赶赴杭州,与杭州巡抚商谈具体的行动计划。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凡是与《明史辑略》有牵连的所有人员,一律满门抓捕,并制订出了一套详尽的抓捕方案。

随着钦差大臣的一声令下,清朝历史上因为文字而引起的大规模抓捕行动,开始正式上演。

这一年的正月二十二日,为《明史辑略》撰写序文的作者李令皙,他此时正在湖州的家里与好友共庆春节。几百名士兵突然将这里包围了起来,李令皙的家人和前来拜年的好友共计一百余人,全部遭到逮捕。

而庄廷鑨的同胞兄弟庄廷钺,正好从京城返回南浔,与另外四个兄弟一起被抓进死牢。

这场突如其来的抓捕行动,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时间轰动了湖州府,尤其是南浔镇。即使不在湖州的涉案人员,也都被一一捉拿归案,总人数共计两千多人,大都关押在杭州虎林军的监狱。

而镇守浙江的杭州将军松魁,曾经因为收钱而放过庄允诚,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逮捕后押往京城的刑部。

在审讯中,松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程维藩的身上,惊慌失措的程维藩全盘托出了松江提督梁化凤,并拿出了梁化凤曾经写给松魁的信件。

刑部对此非常重视,马上派人赶往松江抓捕梁化凤。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梁化凤自知难以脱身,他就死不认账,坚决不承认那封信是自己写的,还声称自己是遭人陷害。

两位钦差大臣也没有其他办法,又无法对身为松江提督的梁化凤动用刑罚,只好当堂进行字迹比对。经过梁化凤的一阵暗箱操作,鉴定的结果果然与程维藩的那封信上的字迹不同,说明梁化凤摆脱了嫌疑。

梁化凤

虽然对这个结果有些怀疑,但又没有确凿的证据,两位钦差大臣只好请示“顾命四大臣”。

由于当时江南地区的反清活动还很猖獗,梁化凤在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还需要他稳定江南。因此,鳌拜等“顾命四大臣”经过商议,让年幼的康熙皇帝颁布圣旨,宣布梁化凤是被诬陷的。

而杭州将军松魁因为是满人,考虑到他的身份,刑部最后以“因满人不识汉字”为由,免于一死,仅仅革去了他的官职。

至此,《明史辑略》的案件基本审理完毕,两位钦差大臣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上报给“顾命四大臣”,接下来就是如何为上千余人的涉案人员定罪。

因为吴之荣的一再告发,让《明史辑略》一案逐渐演变成了震动朝野的文字狱大案。

而朝廷之所以如此重视这起案件,甚至不惜大动干戈,主要是因为《明史辑略》中存在以下不当之处:

1.书中对于明朝的灭亡感到惋惜,而对于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失败喜形于色,作者明显是偏向于明朝的一方;

2.书中对直接称呼后金开创者努尔哈赤的名字,不加尊称,在当时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不敬的罪名;

3.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崛起,书中说是“滋患”,清廷的记载是“龙兴”,清朝政府当然不会高兴;

4.书中把清朝统治者和八旗士兵称为“贼、夷”,把投降清朝的明朝旧臣尚可喜和耿仲明称为“尚贼”和“耿贼”。

5.书中有的地方沿用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政权的年号,即使是清朝的事迹依然沿用“后金”一词代替。

其实,《明史辑略》中出现违禁词汇,因为这本史书主要依据来源就是朱国祯编写的明史文稿,而朱国祯本身就是明朝大臣,他自然要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来编写。

在“顾命四大臣”的眼里看来,《明史辑略》这样的反书,就是对清朝政府的大不敬,不镇压不足以显示朝廷的权威。

刑部的官员为了邀功请赏,把一些毫无关系的人员也都一一罗织罪名,彻底将这起案件演变成了一个文字狱惨案,众多无辜人员成为了刀下冤魂。

最终,刑部判决朱佑明、庄廷钺和李令皙凌迟处死,他们的家属则被发配流放到遥远的盛京(如今的辽宁沈阳),终身不得离开。

除了朱家、庄家的家属以外,就连参与刻版的,装订的,印刷的,售卖的,以及收藏有这本书籍的,也都要判处死刑,家里的财产一律没收。不仅如此,他们的男性家属只要年满十五岁以上,也要判处死刑,女性家属则要发配到东北的宁古塔为奴,情节较轻的也要卖到富商家里做丫鬟。

然而,对于庄允诚和《明史辑略》的总编庄廷鑨,虽然他们父子两人已经死去,依然无法逃脱制裁。

刑部下令,将庄允诚和庄廷鑨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吊在杭州的城墙上示众三个月,还把尸体进行了分解,然后抛入护城河之中。

庄允诚的儿女亲家朱佑明被凌迟处死以后,他的妻子许氏吞金自杀,三个儿子朱念绍、朱彦绍和朱克绍,以及侄子朱绎先均被斩首。

参与修书的十八位名士当中,除了董二酉已经病逝之外,已经出家为僧的张寯(jun)、参与修书没多久就离开的蒋麟征和茅元铭、吴之镛、吴之铭等十七人,全部都被斩首,他们的家人也都被流放。

董二酉的尸体从墓中挖了出来,肢解成了三十六块。

李令皙也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明史辑略》的序文实际上是他的好友陶铸代写的,但他至死都没有把陶铸供出。

李令皙的四个儿子当中,幼子刚刚年满十六岁,出于同情,审讯官故意让他减小一岁,这样就可以逃脱死刑,但他却义正辞严地说:“我的父亲和三位兄长都在九泉之下,我怎么能够一个人苟且偷生”,从而与家人一起慷慨赴死。

在这些惨遭杀戮的人员当中,自然也有许多无辜冤枉的人员,例如刻字工汤达甫、印刷工李祥甫等等。

当时苏州太湖边有一个名叫李继白的小官,他一生爱书如命,家里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听说苏州的书店有刚出版的《明史辑略》,他由于公务繁忙,就委派仆人前去购买。就在书店老板陈德儒向仆人介绍《明史辑略》的时候,一位老人进来帮助仆人讨价还价。

刑部实施抓捕行动的时候,李继白正在北京办事,当即就被逮捕斩首,而仆人和书店老板陈德儒被押回杭州处斩。那位帮忙讨价还价的老人已经年满七十岁,因此才免于一死,与家人一起被流放到了三千里以外的边疆地区。

直到这个时候,清朝政府的屠刀依然没有停止杀戮,曾经因为此事收受贿赂的官员,一样不能逃脱罪责。

湖州府学教谕赵君宋以“私藏反书,久不上缴”的罪名,被判处斩首。

前任湖州知府陈永命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就被罢官返乡,听说《明史辑略》一案越闹越大,他自知难逃此劫,于是上吊自杀。但是,他的棺材依然被押往杭州,还从棺材中把他的遗体拉了出来,被肢解成三十六块。

陈永命的弟弟陈永赖当时担任江宁知县,也以“隐逆罪”的罪名,被判处斩刑。

新上任的湖州知府谭希闵,刚刚才上人不到一个月,在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以“隐逆罪”的罪名,被判处绞刑。

浙江巡抚朱昌祚被逮捕的同时,急忙贿赂刑部的审讯官员,并把责任全部推到赵君宋的身上,才得以保全性命。

浙江学道胡尚衡、松江提督梁化凤和浙江巡道张武烈等人,也靠着重金行贿,才免于一死。

在这场残酷的杀戮之中,查继佐、范骧和陆圻三人则显得有些特殊,他们的名字虽然被庄允诚写进了《明史辑略》当中,但同时也是这期案件最早的检举者。

根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查继佐、范骧和陆圻作为《明史辑略》的参阅者,也被逮捕入狱。就连他们三人的家人也未能幸免,上至七十多岁的老母,下至嗷嗷待哺的婴儿,三家人数总共有一百六十七人。

查继佐、范骧和陆圻先被押至北京,后来又押回杭州,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最后才宣布无罪释放。

他们三人的获救出狱,主要得力于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两广提督吴六奇。

历经长达半年多时间的牢狱生活,受尽了严刑拷打,给查继佐、范骧和陆圻的精神和身体上带来了很大的创伤。范骧出狱后一蹶不振,锐气全无,不久病死。陆圻在监狱中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出狱后遁入黄山学道,四处云游,改名换姓,从此音信全无。

而查继佐出狱之后,在纵情歌舞和沉迷声色的同时,继续坚持他的《明书》创作。经历《明史辑略》一案和半年多的牢狱之灾,他只好把《明书》改为了《罪惟录》。

直到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前后一共历时二十九年的时间,查继佐终于完成了长达一百零二卷的《罪惟录》。

查继佐深知,《罪惟录》比起《明史辑略》更加反逆,清朝政府是绝对不允许出版发行的。他只好把书稿藏在家里,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罪惟录》才得以公之于众。

在当时,有了《明史辑略》的前车之鉴,民间的文人墨客已经不敢再写类似的史书,查继佐却是一个例外,他冒着灭族的风险才完成《罪惟录》一书。

对于那个罪大恶极的告发者吴之荣,还真从中捞到了很大的好处,清朝政府从庄家和朱家查抄的财产,大部分都奖励给了他,还对他封官重用。

就连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就写了韦小宝押解吴之荣来到庄家大院,让庄家的寡妇报仇的故事情节。

吴之荣

至于吴之荣的结局,有的民间流传说,吴之荣得了一场重病,背上起了一个大疮,肉化成了脓水,骨架留在床上。还有民间流传说,吴之荣去山上拜神忏悔的时候,在半山腰被天雷击中,犯了一场大病,不久就死去了。

在这场震惊朝野的“庄廷鑨明史案”当中,由于清朝政府采取的高压政策,当时的人们也不敢统计和记录具体的遇难人数,大约有七十多人被判凌迟和斩刑,另外还有一千余人受到牵连,就连已经死去的人也要被挖出来接受惩罚。

通过这起“庄廷鑨明史案”,也充分反映出了清朝政府的残酷和腐败,本来富商出钱修订书籍,邀请读书人参与创作,是明末清初一种十分流行的文化现象。

而官场上的腐败贿赂之风严重,可见一斑,世风败坏,道德沦丧,否则也不会出现庄允诚通过贿赂就能办事的事情。

对于吴之荣这种奸诈小人,不知廉耻的三番两次敲诈勒索,清朝政府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加以重用,更加助长了小人当道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注定了清朝政府的灭亡。

相关文章

1.庄廷鑨修明史,书中存在禁词,吴之荣敲诈不成举报,引发一场惨案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创作者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淝... 淝水之战的失败,一代天骄苻坚陨落。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反,等待他的只有失败和死亡。而东晋王朝确可以继续苟...
原创 周... 周恩来总理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周总理也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外交家,许多和他打...
原创 他... 在古老的社会里,商人的地位可谓是微不足道,仿佛一粒尘埃,随意被人踩在脚下。在那时的制度框架下,农工商...
原创 为... 襄阳城位于唐河、白河、汉江的交汇之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位置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三...
战国后期,为什么燕国和赵国长期... 战国末年,局势慢慢变得清楚:秦国一家独强。 这种情况下,只要脑子不糊涂,谁都能看出来,秦国已经成了六...
原创 一... 导读:近代以来世界都在考古发掘,都希望挖出有价值的文物;而我国历史悠久,地下文物丰富,考古工作者的工...
原创 历... 历史十大掌权女子第三位! 开皇盛世的幕后缔造者! 三百年纷争之绝世皇后!华夏第二帝国的世纪控制人!开...
原创 在... 晚清的国库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印钞厂,都是制钱放钱的地方。晚清时能进国库的叫库丁,都是满人,没点本事的还...
原创 黄... 黄埔一期将星如云,不少人都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有不少人也是当代社会里面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而如果有这...
原创 1... 她是民国才女,她的经历堪称人生传奇, 活到102岁,62年的独居守望, 她的爱从一人心间,化作人间大...
原创 王...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也是历经诸多困境才走上巅峰,其中就包括在征伐楚国之时,秦王...
原创 英... 所谓“骑士制度”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军事制度,主要指当时英国实行的以出身于贵族家庭的贵族男子为骑马作战...
原创 马...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了五千余年的灿烂文明。...
原创 浅... 明代疆域广袤,从东至西,南至北,边疆无数,横跨大半个亚洲。在这样一个辽阔的版图下,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面...
原创 为... 如果说,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蒋介石能够留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了。 “...
原创 真... 历史很容易被人们用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但是仅仅几个字很难概括出一段完整鲜活的历史,比如我们谈起二战中...
原创 雅...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地方,那就是游牧民族明明是发展落后于农耕文明的民族,却偏偏拥有...
原创 雍... 铁帽子王绝对是清朝所有王爷们最想得到的爵位封号,因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级的。比如说你是亲王,那么...
历史的抉择:朱德与孙中山的道路... 1922年夏,上海法租界的一幢寓所里,两位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家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对话。孙中山紧握朱...
原创 马... 刘备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朕观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在5年之后,诸葛亮却让马谡统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