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其实分为两种,一类是选宫女、一类才是选妃嫔;两者的来源、程序以及结果完全不同,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选秀”对皇家以及那些女子的家庭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的“选”与“被选”这件简单,而是重大的政治事件,马虎不可,故而都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先说选宫女。
选宫女比选妃嫔就相对而言简单多了,因为选的是给皇帝、太后、皇后以及众多妃嫔从事服务工作的,规矩就少些,但也不是没有。
一是来源,宫女必须是来源于满人内务府包衣三旗当中选择
,“包衣”本来就是“奴仆”的意思,所以“包衣”出身的女子进了宫也只能作为宫女候选,想被选为妃嫔是没有资格的。
二是时间,宫女是每年选一次
,为的是充实宫中现有宫女的不足,说白了就是给宫中补充女性劳动力。
重点要说的是选妃嫔。
皇家对选妃嫔是十分重视的,三年选一次,甚至专门下了文件规定:
“八旗家中凡是13岁至16岁的妙龄女子,必须参加皇宫举办的每三年一次的“选秀”,若是在此年龄范围内的女子不参加选秀,或者在选秀前确定终身大事的话,将会对其家族处以重罪”。
一般的八旗女子也都做着选秀的美梦,想通过选秀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的妃嫔,进而成为贵妃,甚至皇后,母仪天下。
但也有不愿意的,有的是了解后宫的规矩多、黑幕多,不愿意进入那个是非之地;也有的是已经有了意中人,不舍得分离。
如《甄嬛传》中甄嬛一开始对选秀是抵触的,甚至还专门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不要被选中。
据统计,清朝的选秀从顺治开始到光绪结束,一共选了80多次。
先说一个选秀的趣事:选出来的一定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吗?
反而不是的,长得丑的肯定选不上,长得最漂亮的也不会被选中,根据记载以及清末流传下来的照片来看,被选中的妃嫔中绝色美女几乎没有,大部分也只是中人之姿。
这是为什么?
个人估计这里有三个原因。
其一,若是选上了过于美貌的女子,恐怕皇帝日后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朝政。
其二,选秀的范围有限,只有八旗家中的13—16岁的适龄女子有资格,范围比较小,其中的绝色美女估计也不多。
其三,选妃更重要的是看出身门第,美貌并不是第一位的。
所以,长得太漂亮反而成为了劣势,光绪帝的妻子隆裕皇后姿色一般,连美女都称不上,但奈何人家有慈禧这个大后台,一样成为了皇后。
选秀也有海选、初选、复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海选。
每到选秀之年,就会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先把符合条件的八旗人家的女子都筛选一遍,这就是海选,海选过后的才能被称为“秀女”。
这些“秀女”们随后就会由各地官府专门送往京城,接受下一步的挑选,一般每次全国大概有5000名“秀女”左右。
第二步就是初选。
初选的标准多且繁杂,这些“秀女”们要经过层层选拔。
首先是对形体进行查看。
只要高矮胖瘦等方面稍有不足都会被淘汰,留下来的必须是形体匀称。
其次还要对面貌进行挑选。
歪瓜裂枣肯定是不行的,至少要长相看得过去才行,只要有驼背、肤色黑等有缺陷的又会被淘汰。
接着还要听声音。
说话没有女人的温柔、声音过于粗狂以及口齿不伶俐的也会被淘汰。
这还没有完,这些“秀女”如果手指脚趾太大或者太小,胳膊太粗或太细或太短的,也不合格。
还要看走路的姿态。
举手投足不稳重、浮躁的,也被淘汰之列。
这样一圈下来,5000人中已经有4000多淘汰了,剩下的都是“精英”。
第三步是复选。
初选后选出来的“秀女”们,坐着马车依次进入宫中,接受皇太后以及皇帝的亲自挑选。
马车旁边会挂着两盏灯笼,上面写的“某某之女”,把该“秀女”的出身、家庭以及个人年龄等信息都写在外面。
一旦复选被选中,“秀女”们就是妃嫔了,从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如果复选没有被选中,则被送回家,不过可以参加下一次的“选秀。”
“选秀”其实更是一场政治联姻,被选为妃嫔更注重的是出身及背景;况且被选中为妃嫔,在后宫的生活也不见得比皇宫外面的普通人生活好,入宫后几十年见不到皇帝或者被打入冷宫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有的适龄八旗女子并不愿意被选入宫中。
上一篇:柴德赓、纪庸与叫歇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