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成语背后都指向一个人:蜀汉后主刘禅。
在大众印象中,他是三国时期最无能的君主,可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刘禅被俘虏后,带着一家老小被迁往洛阳。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对这位前朝皇帝十分"优待",不仅封他为安乐公,还经常邀请他参加宫廷宴会。
在一次宴会上,晋武帝问刘禅:"你在洛阳生活,会不会想念蜀地啊?"
面对这个看似简单却暗藏杀机的问题,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地。)
就是这短短六个字,让刘禅背负了近两千年的骂名,成为忘恩负义、不思故国的代名词。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让我们先看看这段历史的原始记载。《晋书·五行志》中记载了这个故事:"蜀后主亡国,为晋司马所虏,拜为公,置洛阳城西,赐以妓女侍其左右。亡国之君,不知忧戚,日与妓女饮酒为乐。尝问禅曰:'思蜀否?'答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看起来确实是刘禅不思故国,但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这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是在晋武帝的宴会上,周围全是晋朝的大臣和将领。
第二,如果刘禅回答"我很想念蜀地",会有什么后果?很可能被视为心怀故国、有反心,轻则失去优待,重则株连九族。
第三,《晋书》成书于唐朝初年,距离三国末期已有将近400年,其记载是否准确值得商榷。
更有意思的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根据葛洪的说法,刘禅在回答晋武帝后,回到家中却"终日不食,泣血数升"。这说明,刘禅表面上说"不思蜀",私下里却痛苦万分。
有历史学者认为,刘禅的回答是一种无奈之举,是被囚者面对掌握生杀大权者的生存策略。在亡国之君的处境下,刘禅的回答或许是他能做出的最明智选择。
此外,在《三国志》等更早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这个故事,这更加深了"乐不思蜀"故事真实性的疑问。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刘禅最著名的标签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说法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在小说中,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己做蜀国的君主。)
翻开正史《三国志》,刘备临终时的托孤之言是:"吾以弱子托于丞相,希望丞相能尽心辅佐。"完全没有"如其不才"这样的话。"扶不起的阿斗"这一说法,很可能是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的文学加工。
那么,刘禅真的如此不堪吗?让我们回顾一下他的生平:
刘禅,字公嗣,公元207年出生。他的童年并不平静。在他5岁时,父亲刘备在荆州兵败,被迫逃亡。刘禅和母亲甘夫人被曹操俘虏,在曹营中生活多年。直到公元215年,刘备攻取益州后,才将刘禅接回身边。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禅正式即位,时年17岁。
从公元223年到263年,刘禅在位40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这40年中,蜀汉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整体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这与刘禅的统治能力和决策有着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立即将国家带入衰败。相反,他先后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保持了国家的稳定运行。蜀汉在刘禅统治下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刘禅会被后世如此贬低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国历史的主要记载者陈寿是西晋人。而西晋是灭亡蜀汉的政权,在政治上有贬低前朝的动机。此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大众认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小说中塑造的刘禅形象深入人心。
对于刘禅的能力,最直接的评判标准应该是他的执政表现。在这方面,历史记载提供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刘禅能够正确处理与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虽然权力很大,但在所有重大决策上都尊重刘禅的意见。例如,当诸葛亮计划北伐时,他详细向刘禅解释了军事部署和战略考虑,而刘禅则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每次出征前都会上表请命,刘禅则回以诏书表示支持。这种君臣关系的和谐,既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也反映了刘禅的明智。
对人才的选用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眼光。在诸葛亮死后,他先后任用蒋琬、费祎和董允等人主持朝政,这些人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特别是蒋琬,他在诸葛亮死后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继续推行诸葛亮的政策。费祎则在外交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维持了与东吴的同盟关系。
刘禅在处理内部矛盾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手腕。最著名的例子是魏延事件。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在诸葛亮死后,他与杨仪发生了严重冲突。刘禅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既避免了内部分裂,又维护了军队的稳定,显示出了一个成熟君主应有的判断力。
在经济政策上,刘禅也有着明确的方向。《三国志·后主传》记载:"是岁,大旱,蝗虫为灾。禅下诏曰:'今年灾异,寡人之过也。其减省御府费用,以救民穷。'"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刘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采取措施减轻百姓负担,这显示出了他作为统治者的责任感。
当然,刘禅也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的是他在位后期过于沉迷享乐,对姜维持续不断的北伐没有有效控制,导致国力逐渐衰弱。但即便如此,将他简单地标签为"昏君"也是不公平的。
公元263年,魏国名将邓艾率军突袭成都,蜀汉面临灭国危机。在这关键时刻,刘禅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这也成为后人批评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仔细审视当时的情况,会发现刘禅的选择或许是在当时条件下最理性的决定。
蜀汉的军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经过姜维多次北伐的消耗,国内兵力严重不足。邓艾突袭成都时,蜀汉的精锐部队大多在前线,成都只有少量守军。
即使进行最后的抵抗,结果也是注定的。如果选择死战,不仅会导致更多的百姓伤亡,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屠城惨剧。
刘禅的投降保全了蜀汉的官员和百姓。《三国志·后主传》记载:"艾入成都,蜀民无伤者。"这说明由于刘禅的投降,成都百姓避免了战争的灾难。
刘禅在投降时提出的条件也值得注意。他要求保全蜀汉官员的生命和财产,这显示出他对臣民的责任感。事实上,大多数蜀汉官员在灭国后都得到了晋朝的任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亡国的冲击。
有人可能会说,作为一国之君,刘禅应该选择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但在中国历史上,明智地投降并非罕见。例如,宋朝的赵构(宋高宗)在金兵南下时也选择了撤退和妥协,最终保全了南宋的国祚。从这个角度看,刘禅的选择也有其合理性。
更重要的是,刘禅降晋后的表现也值得我们思考。表面上,他确实表现得很"乐不思蜀",但如前所述,这很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在被软禁的情况下,刘禅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65岁。在他死后,晋朝按照汉朝的礼仪将他安葬,赐谥号为"思",意为"思虑深远"。这一谥号似乎暗示了晋朝统治者对刘禅的某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