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以来,俄罗斯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攻占了阿夫迪夫卡这座小城。为了这座城市,俄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整整两年的时间,数万名士兵在战斗中丧生。可以说,俄军每一次推进的每一寸土地,都像是要耗尽他们的全部力量。
回顾历史,俄罗斯的欧洲扩张一直是曲折艰难的旅程。与此相对的是,它在亚洲的扩张几乎没有遇到太多阻力。早在1581年,叶尔马克就带领着840名士兵穿越乌拉尔山向东推进,到1639年,俄罗斯的疆土已经扩展至太平洋沿岸,征服了广阔而富饶的西伯利亚。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沙俄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此时的大清正陷入了内忧外患,沙俄趁着中国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骚乱,以及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在没有开枪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吞并了我国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8年到1860年间,中俄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出去。从1864年起,又陆续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西北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被割占。外东北和外西北合计丢失的领土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国土的三倍之多。每当回想起这些失去的土地,内心的不舍与痛惜不言而喻。
接下来,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当时的清朝政府能够坚决抵抗沙俄的侵略,历史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种悲观的观点认为,假如没有外力干预,单纯中俄对抗,清朝最大的可能就是失去长城以北的半壁江山,北中国很可能会被俄罗斯化。那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首先,沙俄与清朝之间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几乎是一次降维打击。清朝虽然在周边的许多小国眼中是个庞然大物,但如果放在欧洲面前,它其实非常脆弱。即便回溯到300多年前的雅克萨之战,几千名清朝正规军与几百名沙俄流寇作战时,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只能通过长期围困才最终获胜。当时,沙俄的哥萨克军队装备的燧发枪和欧式堡垒,比清朝的兵力与装备要先进许多。
到了1858年,沙俄刚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击败,俄军装备虽然不如英法联军,但他们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顽强抗敌,坚守了数年。俄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清朝的军队却大多依赖弓箭、刀矛等冷兵器,且许多火枪几乎没有战斗力。在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亲王指挥的蒙古马队几乎全军覆没,英法联军的伤亡不到10人。
即便如此,沙俄的军队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开始逐步提升装备水平,从滑膛枪逐渐更换为线膛步枪。而清朝的武器装备依旧落后,难以应对俄军的攻势。如果沙俄真的将军队调往东面,面对当时的清朝,几乎可以说会有如席卷之势。
其次,沙俄在后勤方面并不会面临太大问题。许多人认为,由于西伯利亚尚未有铁路,沙俄从欧洲调兵到远东,尤其是10万规模的军队,后勤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实际上,沙俄早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就能够将海军调往东方。而巴黎合约虽然限制了沙俄在近东的势力扩张,但并没有对中亚和远东造成任何约束,沙俄完全可以通过海军力量迅速调兵,进行兵力投送。
沙俄海军可以通过渤海进入中国东北,配合英法联军威胁京师。此外,沙俄对外东北的地理条件极为熟悉,完全能够沿黑龙江进入松花江,再深入东北腹地,直接威胁清朝的后方。而在西北地区,沙俄也可以利用西伯利亚的河流网络,轻松调动兵力,向蒙古地区发起进攻。由于清朝的军队装备废弛,且新疆等地民族问题复杂,沙俄只需全力进攻,清军将很难抵挡。
因此,综合来看,沙俄具备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并切割清朝的实力,只要它有意图,完全能够做到。
然而,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认为,即使沙俄具备了吞并清朝半壁江山的实力,它也未必能实现其野心。这是因为,历史并非孤立发生的,它总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
19世纪的国际大环境中,英俄博弈可谓是主要的政治线索,几乎可以看作是冷战1.0版本。由于沙俄在亚欧大陆的扩张过于迅猛,英国自然感到威胁,极力限制沙俄的行动。英俄两国在近东、波斯、高加索、中亚等地的冲突不断,尤其是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成功打击了沙俄,遏制了其在近东的扩张。
如果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机向我国长城以北地区进攻,英国无疑会进行干预。最终,沙俄若再扩张下去,不仅外东北和外西北的领土会丧失,甚至阿拉斯加也有可能不保。
事实证明,沙俄在占领外东北和外西北后,并未再过度扩张。它们甚至怕英国通过加拿大进攻阿拉斯加,最终将阿拉斯加以低价出售给美国。
相反的情况也发生过。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沙俄单独派遣18万兵力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引发英国和日本的强烈反应。1902年,英日结成同盟,联合对抗俄罗斯。1904年,在英国的支持下,日俄战争爆发,最终沙俄战败,中国因此保住了东北的主权。
综上所述,若清朝选择死守与沙俄抗争,最终的结局可能会如何呢?或许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