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项羽本纪》,网罗了天下佚失旧闻,记少年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学兵法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半途而废。
项羽学书如何,不好说;说他学剑不成,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别的不说,单看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博:领仅余的二十六骑,持剑与数千汉兵短兵相接,项羽基本是“七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人手杀汉军数百人。
而说他学兵法不成,更是大谬特谬。
大史家班固于《汉书.艺文志》中,将兵家细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家,项羽定位为兵形势家。
班固认为:“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一句话,兵权谋家重于战略,兵形势家重于战术。
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每战皆胜,非识形造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而不能为。
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试看彭城之战,项羽长途奔袭,三万骑兵竟能“藏于九地之下”让刘邦毫无觉察,其谋兵、运兵、用兵,来无影,去无踪,让人瞠目!突如其来的攻击,出敌不意,如惊雷,如闪电,乃是“动于九天之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势不可挡。
这不是兵形势家又是什么?
一个对兵书不感兴趣,懒于用功的人,能成为兵形势家?
项羽从垓下败走,到了四隤山,仍然能依山造势,圆阵外向,四面驰下,溃围斩将。
甚至,项羽辞世已经七年,淮南王英布造反,所列军阵隐有项羽之风,刘邦睹之,心惊肉跳。
所以,项羽自称“非用兵之罪”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失败,绝不是我不懂打仗。
实际上,没有人怀疑项羽的作战能力,包括刘邦。
项羽绝对是一个军事奇才,但,他仅仅只是一个将帅型的人,用韩信的话来说,就是只是“将兵”之人——也就一个带兵打仗的人。
而刘邦,才是一个驾驭将领、统帅诸侯的“将将”型人才——我排兵布阵的能力虽不如你,但,冲锋陷阵,那是小弟们干的事,我只管操纵着这群小弟们跟你斗就行。
“将兵”与“将将”相较,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荥阳四年苦战,项羽顾此失彼,就像一名救火队员,东面失火救东面,西面失火救西面,东奔西走,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刘邦坐据成皋,一会儿指挥彭越掠楚地,一会儿指挥韩信灭齐国,牢牢地把握住战争的走向。
项羽哀叹“天要亡我”,不是天要亡你,是你不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是你不懂区分将与帅的职责,是你不懂军事家和政治家哪个更重要。
退一万步说,对战争的理解和对战争成败的态度,项羽也远逊于刘邦。
唐大诗人杜牧诗《题乌江亭》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刘邦一生所历败仗不知凡几,最惨的几次,从骑尽失,仅以身免。
彭城之败,为了脱逃,甚至不得不把一双儿女推下车子。
要说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但,这又怎么样?
一旦逃出生天,洗洗脸,换件衣服,又从头再来。
这是何等的韧劲,何等的狠劲。
如果把项羽比喻为一头猛虎,那么刘邦就是一条能大能小,能伸能屈,能潜形于山川的蛟龙。
刘邦屡战屡败,而屡败仍能屡战,终于在失败中崛起,笑到了最后。
项羽是个常胜将军,只能接受胜利,不能接受失败,赢得起,输不起,只要一场失败,就可以让他从头垮到脚,一败涂地,永世不得超生。
这样说来,表面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原来也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