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朝代,富庶与软弱并存,繁荣与屈辱同在。大唐的武则天威,宋氏一点儿也没继承,一提起宋军,几乎成了疲软不行的代名词,连皇帝们也都组团拼车,备受做人家的阶下囚。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并非没有虎狼之将,华夏也从不缺李牧白起之才,南宋有岳武穆,北宋有杨家将,都是吊打匈奴可歌可泣的战神,但他们的结局却都很悲惨,令人痛心。这一切的背后,真的只是因为朝廷的重文轻武,忽视军事的国策吗?还是统治者们高度一致的忌惮武将不辨忠奸呢?真相恐怕远不止这么简单。
这期我们就以杨家将的开山人物老令公杨业的悲壮事迹,为大家深度剖析一番,宋朝的战神之殇究竟在哪儿?谁又该为杨无敌的死负责?说到杨业为啥叫杨无敌,我们就要先从他有多猛说起。
五代十国是华夏大地最后一次大分裂的时期,也是最讲究武力至上的时代。列国继承大唐的尚武之风,天下武夫治国,凡事都凭拳头说话,武将们也都贼能打,一个个战斗力爆棚,而杨业正是北宋第一猛将。据宋史记载,杨业上了战场,那简直就是万人敌,屡立奇功,国人称之为无敌。当世时,宋朝基本一统了中原和南方,就剩下了北汉割据政权,还有契丹手里的燕云16州没有收复。为了一统华夏,宋朝猛攻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而杨业依旧据称苦战坚守。宋太宗早就知道杨业的威名,甚爱其才,屡次派亲信侧翻,都不能成功,最后没办法,直接把北汉皇帝刘继元派过去劝降杨业,自己效忠的皇帝都来劝降了。纵观史册,也是没水了,杨业无语到了极点,只能北面再拜,痛哭流涕,解甲投降。杨业很能打,但真正让他威震天下的是归宋后的第二年,在雁门关。
以数千精兵力克辽国10万大军的雁门关之战。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辽景宗兵大辽驸马萧咄李率领10万大军兵发雁门关。北宋方面,山西防务的主将是开国将领潘美,扼守心定盆地南部的石岭关,其部将正是杨业,镇守心定盆地北面的雁门关。雁门关是长城上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一道极重要的关隘,易守难攻,素有天下九寨,雁门为首的说法。3000多年来,在这里发生的战争多达1700多次。它雄踞衡山之巅,是沟通中原和漠北的关键枢纽,可谓外壮大同之藩位,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正是他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人常说,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一旦雁门关丢失,游牧骑兵们便可长驱直入,挥师中原。为啥管他叫雁门呢?
正是因为雁儿南游北归,难以翻越高峰,只能从两峰之间穿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雁门关有多么的险要。自从石敬瑭割让了燕云16州给契丹,险峻的雁门关便首当其冲成了守护国门的第一关。按理说,宋的防御重点应该是在雁门关,而不是在太原北部的石岭关。石岭关虽然也险要,但险峻程度远不及衡山山脉依托的雁门要塞,况且在历史上契丹就已经频繁的攻破过石岭关。但山西防务的主将潘美却不这么想,面对大军压境,他拒绝杨业的求援把兵力收缩在石岭关,决定让雁门关的杨业先抵挡一阵,自己以逸待劳,真正和辽兵的决战在太原一带展开。杨业求援未果后,无奈只能以数千兵马对抗辽国的10万大军。辽国中军主帅驸马萧咄李身披黄金甲率军来到雁门关下,一脸的骄横不屑,他之前就获得情报,宋军扼守雁门关的兵力只有数千,十万人对几千人,这雁门关就是爬山也爬过去了。
此刻驻守雁门关的。宋军也是高度紧张,毕竟兵力悬殊,这仗实在难打。然而骄横的辽国驸马并不知道杨业已经制定出了一套克敌制胜的奇招。首先正面守关肯定是守不住的,辽兵太多,杨业必须出奇制胜。他在辽军公关之前,自己就亲率数百精骑从雁门关北口迂回到辽军侧后,将守关任务交给了副将。带到辽军开始猛攻城关之时,杨业亲率精骑从契丹大军侧后发起偷袭。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几百对10万,就算你偷袭,能偷袭出个啥花样来?但杨业偷袭可不一般,他这几百精兵每匹马的尾巴上都拴着树枝,呼啦啦的一冲,漫天烟尘,七言冲天,辽兵正在奋力攻城,没想到后面突然杀出了宋军,声势浩大,谁也不知道宋军到底有多少人,之间的情报到底靠谱不,瞬间方寸大乱。而杨业的偷袭自然也不是为了光制造混乱,他的定位很精准,就是冲着中军主帅去的,
事实证明擒贼先擒王这一招在古代战场上绝对有翻盘的作用。他与千军万马中笔直地冲到敌方中军,一刀把辽国驸马萧咄李劈成了两半,主帅战死,辽国的10万大军失去主心骨,四散奔逃,相互踩踏。最惨的还是那些爬山攻城的辽兵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一愣神的功夫,城楼上滚木擂石旗下死伤无数。实际上,这不是杨业第一次玩心术战了,之前在北宋第一次攻打北汉的时候,赵匡胤就差点被杨业一刀劈死,要不是党进及时相救,赵匡胤就挂了。
就在辽兵一片混乱的时候,潘美率领1万援军也赶到了,这俗话说得好啊,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潘美看见辽军大乱,立刻亲率守城士兵冲了出去,斩杀辽兵无数。这次战役,杨业不但斩杀了辽国驸马,同时也俘虏辽军都指挥使李重诲。可能很多同学会有疑惑了,潘美不是拒绝杨业的求援吗?怎么又亲率1万军队赶到雁门关了呢?那是因为杨业将自己偷袭作战的计划写信告诉了潘美,潘美有些担心杨业偷袭是假,溜走投降契丹是真,毕竟杨业是北汉的降将儿,之前北汉和契丹的关系不错,他还是有些不信任杨业,雁门关不能无守将,于是他亲率1万军队支援雁门关。大捷后,辽兵谈杨业色变,一看见他的军旗就灰溜溜的撤退,杨无敌大名也传遍了辽宋两国,不过这一仗杨业虽然名震天下,也隐隐的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雍熙三年,宋太宗在隐忍了七年之后,决定再次北伐。他选择的这个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年仅35岁的辽景宗去世了,继任者是一个12岁的小皇帝,30岁的太后萧氏主政。这场景多么熟悉呀,想当年不就是后周世宗病故后,一个20多岁的符太后加一个八岁的小皇帝柴宗训主政,母寡子弱,好欺负吗?半年之内,他哥赵匡胤就黄袍加身。赵匡胤得到的情报是辽主病故,上百个诸侯王蠢蠢欲动,萧太后宠信奸佞韩德让,还有点儿不清不白的男女关系,辽国内廷一地鸡毛,内乱一触即发。车神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趁着辽国人心不稳,一举收复燕云16州。
赵光义热血上头,集结了20万大军,分三路发起了雍熙北伐,其中西路大军还是以潘美为主,杨业为辅的组合别人挖好的坑往里跳,其结果可想而知。战争一开始,各路军都打得很顺,不久东路军统帅曹彬就因贪功心切,轻敌冒进,遭至惨败。曹彬的东路军是宋军的主力,主力一玩玩,其实也就宣告这次北伐失败了。宋太宗立刻命令各路中路和西路军赶紧迅速回撤。当是时,潘美和杨业已经占据了雁门关北部的寰、朔、应、云四州,立刻撤回到雁门关后代州。按理说主力丧失殆尽,就应该以战略防御为主,不要再轻敌冒进了。而宋太宗为了挽回一点面子,下令潘美和杨毅再度北上,将所占四州的百姓都迁回雁门关内,以显示汉家天子的仁爱之心。然而这个命令执行起来难度可就太大了,因为老百姓不是军队,让他们一点点的侵袭,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辽军都是骑兵为主,说来就来,而且当时云州,寰州、应州已经重新被契丹占领,要迁也只能迁最近的朔州的百姓,尽管如此杨业还是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好点子。他建议可以先攻击最远的应州,调虎离山,待辽兵从寰州出发驰援应州的时候,然后再让朔州的百姓趁机向南脱身。当时敌众我寡,这个办法不失为高明之策。但西路军的监军王诜则认为杨业这是怯懦的行为,应该兵出雁门敲锣打鼓的前进,直扑辽军!部将刘文玉以赞同王申诜的意见。杨业则说,这根本不行,一定会失败而王诜却说你一向号称无敌,现在却畏敌如虎,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一听这话,杨业愣住了,畏敌如虎这个罪名他不怕担,有其他想法这个罪名他可承担不起。他是北汉的降将,这个身份让他在朝中一直饱受猜忌。然而在这个关键档口,作为主帅的潘美却一言不发。杨业无奈,只好按照王诜等的主张,以单薄的兵力再出雁门关攻打寰洲。他深知此去必败,就与王申和潘美特别约定,一定要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自己,否则只能全军覆没,明知不可为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杨业功不下还寰州,且战且退,撤退到了陈家谷的时候,谷内却空无一人,被放了鸽子。杨业拍着胸脯,悲痛万分,率领部下继续奋力作战,身子上受了十几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依旧斩杀了数百名辽军,最后被俘。被俘后的杨业依旧心向大宋,不肯归顺辽国,重伤之下,绝食三日而亡,辽将耶律斜轸也搁下了他头颅献给朝廷。
至此,一代战神陨落,辽国也总算是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那么复盘杨业的殉国,到底谁才该为他的死负责呢?不得不说,这里面的玄机很深。单从事件本身来看,奸臣王诜的逼迫是杨业战死的直接原因,而潘美的不作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王诜主张埋伏在陈家谷的士兵们撤走时,潘美也不加阻止,这相当于彻底默认让杨业去死,但这个事儿。话分两头说,也不能全怪潘美,实际上潘美和杨业的私交是很好的,他主观上并没有想害死杨业的心,主要是宋朝的监军制度太可怕了。在宋朝监军相当于皇帝的化身,他虽然和主帅平级,但却有在关键时刻罢戳主帅甚至杀掉主帅的权利,这是其他朝代不具备的。故而宋朝的将领们得罪谁也不愿意得罪监军。宋太宗赵光义虽然也主观上没有想害死杨业,而且后来也处罚了潘美,流放了王诜以及刘文玉,但正因为他不切实际想挽回面子的命令,客观上造成了杨业的死亡。不过,皇帝们的一时糊涂也不是造成宋朝名将们悲剧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宋朝统治者因极不自信的敏感而设置的层层制约机制。赵匡胤得位不正,担心子孙后代重蹈柴宗训的覆辙,在军队里设置了极复杂的权力制衡,让将军们一个个都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将领们只求自保,没有一个敢担当,都极其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宋军战斗力不弱才怪了呢。
不作为就不会犯错,但凡做点事情就会引起格外关注,被认为有其他的想法,比如岳飞也是,这是造成名将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好男儿抛头颅血洒沙场,但还要顶着一个有想法的坏名声,这就很坑了。就像岳飞临死还有一个莫须有的叛国罪名,还有保卫钓鱼城打死蒙哥大汗的王坚,也是因为有想法被裁撤,活活气死。当大家都选择明哲保身,做没有想法的忠臣的时候,良将们为了家国不顾身败名裂的英勇成人,就会显得格外悲壮,催人泪下。牺牲并不可怕,但背着恶名去牺牲,武将们都不知道自己图了个啥了,这也是大宋朝独有的特色。杨家将为什么那么出名?杨家三代英勇无敌,保家卫国固然是一方面,也在于杨业是宋朝第一批顶着有想法罪名慷慨赴死的武将,老百姓心里除了抵御外敌的家国情怀以及对英雄们深深的怀念外,更是对宋朝特色环境下诞生出来的各类小人以及不作为者深恶痛绝的愤恨。
民间的文艺作品也,通过杨家将的故事,将这一点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杨业牺牲的雁门关也是华夏民族历来抵御外敌的咽喉要道,是见证战争与和平的丰碑。3000多年来,赵武灵王在这里胡服骑射,李牧在这里嗜血10万匈奴,卫青、霍去病出雁门,打出大汉天威,而王昭君出塞也是从雁门关而过,用自己纤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国和平的重任。薛仁贵破突厥,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杨家将战契丹,汉武帝追杀北元,历朝历代,雁门关外战马的嘶鸣声、锣鼓声、呐喊声、厮杀声从来就没停止过。关外的广武汉墓群埋藏着守关将士们的烈烈忠魂,关内的杨忠武祠、六郎祠、七郎墓、赵武灵王墓、李牧祠、郭子仪祠、薛仁贵祠,彰显着历代将帅们的丰功伟绩。一寸山河一寸血,可以说,雁门关对于华夏儿女来说,被赋予了太多民族兴亡和家国荣辱的情怀。
同时,雁门关也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特殊的区域地理让雁门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战争时黑云压城城欲摧,和平时,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雁门关是塞内塞外互通有无、边贸互市的重要口岸。几千年来,雁门关承受过无数次战火的洗礼,目睹过数不清的驼铃声声、车马商队,又迎送过多少巡边亲征的帝王、南征北战的将士、出塞和亲的公主以及入关朝贡的单于。大量的边塞诗人在这里慷慨悲歌,游侠剑客在此处意气相许,还有大批内迁定居的游牧进而和走口外远处谋生的内地百姓过雁门来来往往。他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民族的碰撞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社会的进步与反覆,民众的苦难与欢欣,雁门关的意义已经不单纯是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