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战场上杀一个敌人,把头(首)提回来就升一级。因为得一个"首"就可以升一"级",所以"首"也叫"首级",这就是按首级算功的军功制度。但事实上,明朝一开始并不是按首级算功的,而是按表现算功。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
按表现算功听起来似乎比按首级算功要合理的多,毕竟如果别人杀敌,而你抢人头,军功就是你的了,这样是很不公平的。但到后来,明朝为何又改成了按首级算功的制度呢?其实这都是被将士们五花八门的谎报军功的方法逼出来的。那么明朝将领是如何谎报军功的呢?
明初判断军功的标准有“奇功”、“头功”和“次功”。而在这三种功里面有个重要的标准叫“当先”,也就是所谓的冲锋在前,这就导致一些作战勇猛的将士容易得军功。在明初之时,这个“当先”有两条规定:一是一般不能超过五个人,二是要有专门的人员审核稽查。
但到了明朝中期就不是这样了,当时皇帝深居宫中不知天下疾苦,天下承平日久战事几无,这个时候,不仅审核稽查的人没了,就连人数限制也没了,经常出现数百人的“当先”。并且这些“当先”还师出有名:有的是举牌子的,有的是推车的,有的是扛旗的。甚至还有的将领说冲锋了三次,应该算三次军功。
这种无厘头的军功滥报简直是在侮辱朝廷的智商,经过数十次军功滥报之后,朝廷终于忍无可忍,从嘉靖十年开始,朝廷开始逐渐提倡“首级”算功制。首级算功虽然比不上按表现算功的公平性,但首级毕竟有实物证据,空口无凭,不容易作假充功。然而千万不能低估明朝将领的智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换成了首级算功,他们仍然有办法谎报军功。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当时明朝规定,俘虏一个蒙古兵赏银子30两,杀一个赏银子20两。虽然后来具体数字都有变化,但是一颗首级的价值都远远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所以这巨大的物质刺激让明朝士兵如狼似虎。然而战场上局势变化多端,在逃跑之时,相比于斩首所获得的巨额奖赏,保命往往才是第一选择,所以物质刺激对于士兵来讲并没有多大效果。
不过这个物质刺激对于将领来说却是特别有效,首级这么值钱,所有的将领都心痒痒。但是他们想的可不是上阵多杀敌人,而是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走捷径:“今幸门大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这就是当时五种假冒首级的方法。
所谓买功就是用钱从杀敌将士的手中把人头买下来,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低于朝廷的赏银别人会卖吗?如果高于朝廷的赏银买入,那还有的赚吗?其实这根本不算事,因为他们都是巧取豪夺的,有的以长官身份压人,有的威胁其家人,绝对是低价买入,而且士兵也不得不卖,否则连卖人头的钱都捞不着。
相对于买功,冒功就更加恶心了,假冒他人的战绩说成自己的,甚至于还有杀良冒功的。窜名就是直接找朝廷的“内部人士”修改首级数,无中生有。还有的人“不出京师,而东西南北四处报功者,按名累级,骤至高阶”,这就是并功。
总的来说,明朝将士为了谎报军功冒领军饷可谓是手段百出,五花八门的手段只是为了能够提高军功。这种用投机手段提升上来的军功不值一提,但如果全军都是这样,而不想着如何打败敌人,明朝后期的军事崩溃也就是注定的了。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