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凡盛世必修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伟人在百忙中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兴修三峡水利,治理长江的战略构想,虽然限于国内外形势,这个构想并没有在伟人有生之年完成,但三峡计划却一直在中央传承下来,并在国力鼎盛的今天终于成功。
三峡的第一次尝试,荆州分江工程,伟人说先试试
长江在枝城到城陵矶段称作荆江,以前这里很容易出事,因为每当汛期,他的水位常高出堤内10多米,大堤一决口,吞噬的就是数千万人的生命和财产。1950年10月,湖北省提出了兴修荆江分洪工程的方案。伟人亲自审查规划书并同意。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30万军民挥汗奋战,原方案100天完工的工程75天就完成。
有了这次尝试成功,大家干劲更足,决定要彻底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让这条母亲河真正的养育两岸百姓
伟人对此很是支持,特别是在1954年大洪灾后,近2000万人受灾,这深深刺痛了主席的内心,为了彻底解决长江问题,在1954年11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席提出将三峡水利工程纳入国家的计划中,但鉴于目前国家贫弱,暂无力实行,伟人也主动表态:“三峡工程列入长远计划”,“如果我不在了,你们一定要把工程继续修下去”
这是伟人的决心,也是新中国三峡工程的开始
虽是长期计划,但早期的勘探设计工作却可以同步展开,从55年开始,国家不断组织人员赴重庆、湖北等地实地考察设计,为了工程顺利进行,伟人还在访问苏联时专门向赫鲁晓夫要人要技术,由于正处在蜜月期,赫鲁晓夫很快就同意了。1955年6月,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了重庆
一切以百姓为重,放弃苏联原有的计划
苏联人的想法是为了实现更大更快的发电量,主席想的却是人民的利益,是更好的防洪效果,看过苏联专家决定在重庆猫儿石定址的报告后,主席思考很久,最后还是觉得请总理去给苏联专家做工作,把发电量放在第二,救人为第一要素。
战争来袭,举国争议
三峡工程一直在准备,但是争议也一直存在,特别是在1969年,由于边境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主席综合各方面局势决定三峡大坝必须做到“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和‘有利无弊’,这一年10月,湖北省由于洪灾再次向中央提出修建三峡大坝,但考虑到中苏和中印冲突,主席并没有批准这一请求,毕竟三峡大坝一旦修好,就等于湖北省头上顶着数百亿方的水,一旦遭到敌方打击,后果不堪设想。爱民如子的主席又怎么会想不到这一层呢?
国力鼎盛,最终建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基建实力不断提升,客观上已经有了修建三峡大坝的实力。安全方面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攒,我国也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仅拥有极强的核武器,在导弹、战机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突破,所以这些也都在促使我国的各方面发展都能达到非常先进的水准,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更大的威慑力,让他们不敢乱来。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开始修建三峡大坝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同意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陈述,标志着三峡工程建造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在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举行,
2006年5月19日,三峡大坝开始进行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耗费了15年的时间,投入了近1000亿人民币的三峡大坝基本建成。
现在三峡大坝每年发电976亿千瓦时(2017年),供应着长江中下游八省二市的用电量,抵御了10、12、16年三次大洪水,保护了长江沿岸数千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伟人的高瞻远瞩,也是新中国的国家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