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起被赐死时,已是年逾古稀,秦昭襄王为何容不下他?
迪丽瓦拉
2025-09-03 11:08:06
0

白起是秦国后期的名将,“有名”到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素以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著称。其辉煌的起点应该是在伊阙之战。先了解秦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孔武有力的秦武王跟人比赛扛鼎,发生意外,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没有子嗣,几个弟弟成为了王位的潜在继承人。

芈八子原为秦武王父亲秦惠文王的一位姬妾,是楚国人,联合了自己的弟弟魏冉,拥立秦武王其中一位弟弟,公子稷继位,即后来的秦昭襄王。芈八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宣太后,而魏冉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有说法说白起祖上是楚国贵族,后流落秦国,居于郿(陕西岐山)。按照白起的成长轨迹,很可能其幼年从军,历经多次战斗,至此时已成为“善用兵”的基层将领。“他乡遇同乡”,魏冉姐弟是倍感亲切。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4年,白起得到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荐,出任左庶长。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左庶长为第10级。这一年,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取得胜利。韩国向魏国求救,组成了韩魏联军以阻止秦国东进。

这次出征,魏冉举荐了白起担任主将,进攻韩魏,史称“伊阙之战”。战前,秦国国内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白起,理由有三:

1、秦国兵力为10万,但并不是精锐。韩魏联军兵力是24万,均为垂沙战役的主力军队。其中韩国军队是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材士”;而魏国军队则是战国时期,身披重甲且耐力惊人的“魏武卒”;

2、白起比较年轻,没有指挥大型军队的经验;

3、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可见,韩魏两国是下了血本,为此,都想着在战争中,尽量减少损失,保持自己国家的精锐。白起敏锐地感觉到韩、魏之间的嫌隙,他断定韩军不敢出击。于是,绕到魏军的背后,偷袭得手,反过头来,又全歼了韩军,俘获了韩国主将公孙喜。韩魏24万联军,灰飞烟灭。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敌二十万以上的歼灭性战役,至此,韩、魏两国一蹶不振。

魏武卒

鄢郢之战

公元前278年,楚襄王任用善于用微弓细绳射下大雁的人。此人借着楚怀王(楚襄王父亲)客死秦国,故意激怒楚襄王,使其奋发振作,励精图治。受到刺激的楚襄王,转而联络各诸侯国进攻秦国,不再臣服秦国。

秦昭王大怒,派出了白起讨伐楚国,史称“鄢郢之战”。此时的白起,又历经了夺取魏国61城池,赵国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等多次的战斗,军工爵的“刻度”来到了第16级,为大良造。

白起选择了千里奔袭,出其不意,放弃后方依托,深入敌国腹地,进攻的目标是楚国的别都鄢。楚襄王也清楚鄢的战略意义,其为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咽喉和门户。一旦鄢守不住,郢都也是朝不保夕,为此,楚襄王在集结了楚军的精锐。

经过战争多次洗礼,变得更加成熟的白起,面对重兵把守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另辟蹊径。仔细研究了当地地形之后,筑起堤堰,拦蓄夷水,同时挖条渠,直通郡城。

准备就绪,白起派兵占领了西陵,控制长江,接着顺江而下,占领夷陵(湖北宜昌),一把大火,将楚人的宗庙陵墓,烧得干干净净。等到楚国知道,面对以取得“制江权”的秦军,也只能“隔岸观火”了,楚军士气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兵败后,楚王只好将都城迁至陈(河南省淮阳县)。

灭赵被阻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辉煌军事生涯的“揭幕战”,那么,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其“谢幕战”了。“长平之战”简单的经过是:公元前262年,白起率部攻占了韩国的新野,造成了上党郡与都城的隔绝。上党郡守并没有按照韩王的意愿,归入秦国,转而投进赵国的怀抱,引发秦赵两国的大战。

战争结果,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军队后,继续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却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当年拥立有功的宣太后姐弟,因严重威胁了秦国王权,被秦昭襄王赶出了统治阶层,启用范雎为丞相。

秦国使用“反间计” ,让赵国换将。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赵国也用上“反间计”了。受赵国重托的苏代(苏秦的族弟)找到范雎,晓陈利害关系:白起如果灭了赵国,必然位列三公,到时候,您范雎就得屈居在他之下了。再说即使灭了赵国,国内的百姓也不愿意归于秦国,会就近迁徙到齐、燕、韩、魏,秦国得不到多少人口的。

范雎深以为然,便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可以说,秦昭襄王与白起是相互成就,亲密无间,此举使得他们之间的信任出现了裂痕。

晚节不保

等到秦昭襄王想再次进攻赵国之时,却被白起拒绝。一则赵国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开始回血;其次,是咽不下“秦昭襄王下令停止攻击邯郸”的这口气,彼时白起正值生病,估计也与此有关。

在王陵出征失利后,秦昭襄王再次下令白起出征赵国。遭到白起的再次拒绝,还给秦昭襄王上了 “课”: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意思是说,表面上秦军很强,实际上连年苦战,已是强弩之末。另外一边,魏、楚等受秦国威胁的诸侯国,正谋划共同对付秦军,对秦国有利的军事态势正在发生逆转。

不肯罢休的秦昭襄王请出了范雎当说客,结果还是一样。秦昭襄王只得令王龁代替王陵。果然,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统帅数十万联军前往救赵,使得疲惫不堪的秦军渐渐露出了败像。此时,耿耿于怀的白起还不解恨,幸灾乐祸的加了一句: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话传到秦昭襄王耳边,这还得了?君王纵有失误,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责的。于是,再次强令白起出征,仍然遭到拒绝。正如《魔兽世界》里面,打不赢小兵,我还是英雄?秦昭襄王震怒,治不了你,我还是秦王?

秦昭襄王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和爵位,降至士伍行列,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南)禁锢,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下,秦昭襄王又决定赐剑让白起自裁。呜呼,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结语

在封建社会,君王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嘛。年逾古稀的白起,为了当年的一口气,始终与秦昭襄王怄气,不给君王一点台阶下。诚然或许白起分析的事实,只要服软,领兵出征,以其 “功力”,对战局的预判,多少还是能挽回损失,而不至于落得自裁的结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日本投降之后,约2万名日军与1万妇女一起躲入长白山,随后神秘失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
原创 中... 一件件离奇的尘封往事, 一条条悬疑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剥丝抽茧,展现真像。 中国历史上最...
原创 解... 解放战争打响后,陈毅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作战屡获全胜,对此,毛主席评价几大野战军说,论作战能力“山东第...
原创 挟... 曹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角色,他的智慧与野心堪称超凡,与此同时,他的残酷和阴险也令人深感畏惧。曹操的策...
原创 真...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
原创 泰... 不丹国王父子两代都是全球最帅国王,其它国王望尘莫及。这年代是看脸的年代,还是长得好看的受欢迎。在中国...
原创 1... 凯夫特的印第安战争在殖民地留下颇为消极的影响,社会发展停滞,民生艰难。1647年,凯夫特被荷兰西印度...
原创 光...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朝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这一事件本身虽不算罕见,但由于皇帝死后...
原创 清...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式外交”让中国护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开始对我国实行免签政...
原创 清...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划分做出了调整...
原创 大... “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此诗来自于吴筠的《舟中夜行》。 历史上有许多忠臣报效王朝的故事,他们为了...
原创 清... 《秋闺》中,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通过诗句“小庭如水月明秋,天远窗虚人自愁”,生动地描绘了闺中女子...
原创 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开头的这段诗句,带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与豪情...
原创 欧... 屈辱的和平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停战,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商讨后续事宜。德方...
原创 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初有名的贤后孝庄文皇后因病在慈宁宫去世,令人惊奇的是她死后37年,康熙都没有将...
原创 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超级大国的前提条件 启迪 治大国,如烹小鲜 秦始皇没解决好的问题,被汉武帝解决了...
原创 商... 秦人的祖先非子因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当时的秦地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小城。 秦人在和戎族人的斗...
原创 历... 在我国古代,皇帝通常使用庙号和谥号来称呼,唐朝之前,大家习惯用谥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
原创 “...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
原创 南...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正直、光明磊落,但他在1142年却因被宋高祖以毫无依据的谋反罪名斩首,这一事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