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这个职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督军这个词语是出自《资治通鉴》,汉代设置地方督军御史,这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制度的需要不同,到了三国时期,它的权力发生了改变,作为监军监督军队的作风问题,相当于现在的军队里的政治部主任。
到了后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督军的职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都是古代督军的一些权力和职位,而且近代的督军的权利和职位也是与古代的有共同之处,只是不同时期的督军,拥有的权力和控制军队的能力不一样。
民国时期的督军是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制度遗产,也是制度诟病,清军入关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设置行省制度,每个省都有一个行政长官和一个军事长官,而督军就是一个省的军事长官,这便是民国时期督军的由来。
清朝地方权力的加大,来源于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选择,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完败,割地赔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方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地方军事力量没能更好的国家军事配合作战,而且在政治爆发前期地方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失去了最佳的战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再无能力镇压和与英法一战,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清政府放宽了地方的权力,于是地方各个省开始自己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其中最强的当属曾国藩的湘军。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湘军镇压下去。随着清政府继续的腐败无能,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中央政府失去信心,虽然地方政府没有公开反对和独立,但是各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督军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甲午海战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地方政府的不支持与不配合,而导致错过一些战机,当邓世昌等人以裸舰的身躯去撞向日本舰队时,李鸿章却将北洋舰队的部分主力蜗居在青岛港中。李鸿章为了保存洋务运动留下了的财产“北洋舰队”这个本意是没有错的,只是眼光有些狭隘,没有看到好的战机。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东南各省为了自保与列强签到了《东南互保条约》。列强在北京故宫阅兵时,东南各省不为所动,一点都不知道什么叫国耻。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各地爆发了一些小的起义,随着清政府并没有想彻底改革的思想,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南方几个省相继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最后合并统一称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任第一任总统。孙中山虽然有威望,但是手里没有实际的权力,没有军队,南方各省名义虽然归属中华民国管制,但是实际上各个省的权力还是很大,各个省有着自己独立的军队,有自己行政权,有自己的财权,只是没有外交权,所以一个省的督军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辛亥革命后由于孙中山手里没有军权,很快大总统的位置就被袁世凯夺取,而袁世凯在称帝的道路上被世人唾弃而死,袁世凯的死导致各地的督军纷纷蠢蠢欲动,各地军阀为了得到“大总统”的控制器,不惜大打出手,出现了直奉等军阀之间的战争。当时的军阀手里一般都有一个省以上的领土,比如东北的张作霖就拥有着东北几个省的领土,也有从督军发展起来的军阀,比如山西王阎锡山,云南王龙云,西北王马步芳,等等。
一个督军一般的兵力差不多都在10万左右,比如云南王就拥兵10万,西北王马步芳就有15万的兵力,阎锡山也有十多万的兵力,东北张作霖那更是有三十几万的部队。
在民国初年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省的督军的权力之大不亚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这种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背景下,拥有着动辄几万人兵力能不威风八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