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忠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一张照片生动记录了这个气势如虹的场面:上万人的会场,清晰可见那一张张朴实淳厚的脸庞,人人喜笑颜开,个个神采飞扬。这幅照片随着红旗渠展览,走进了国内外许多城市,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在红旗渠分水岭举行。 魏德忠 摄
最近,河南日报为纪念红旗渠通水60周年进行了专题报道,特意将这幅照片放大成近一个整版发表,这可能是河南日报创刊以来刊登的最大一幅照片了。这幅照片真实生动地见证了红旗渠的诞生,见证了红旗渠不但修在太行山上,更是修在林县人民的心里。
2025年4月3日《河南日报》特刊版面
记得那是1965年4月5日,这天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漳河水第一次流进林县境内。千百年来,林县人民受尽了干旱缺水的折磨,尝尽了吃水贵如油的苦难,祖祖辈辈念水、想水、盼水的愿望终于就要实现了。这天,所有林县人民倾城而出,人们携儿带女,奔走相告,有的老人行走不便,也让孩子推着独轮车、抬着担架前去现场。通水现场人头攒动,分水闸两岸人山人海,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尽管场面盛大,但人们自发地排列整齐,井然有序地坐在渠岸两侧,没有推搡,没有喧闹,只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紧盯着即将奔涌而来的渠水。当清澈的水流穿过山崖奔腾而至时,欢呼声和呐喊声瞬间响彻山谷,整个现场洋溢着欢腾的气氛,锣鼓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这一刻,十年的期盼与艰辛,终于随着奔涌的渠水倾泻而出!此情此景,让我激动不已,我深深感到红旗渠在林县人民心目中的位置何等重要。
这样壮观的场景,我立即拿起相机就要拍摄,但我身上只有一台标准镜头的双镜头反光相机,连三脚架也没有。我前前后后找了很多角度,却发现无论怎样拍摄,也无法将这历史性的画面完整地装进取景框。这样难忘的场景如果拍不好,那将是历史的遗憾。为了获得制高点,我在主席台左边找到一张木桌,又冒险在上面加了一把凳子。我站在这个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放眼一看,这样恢宏的场景只有用接片拍摄才能完成,但这样的拍摄可谓困难重重。我必须在没有三脚架稳定的情况下,用同一视平线连续拍出三张照片。当时的双镜头反光相机完全靠手动操作,每拍一张后都需要重新卷动胶卷,再去寻找相同的视平线才能继续拍摄。但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我计划着先拍中间,再拍左右两边。我站在椅子上双腿紧绷保持平衡,手持相机紧贴眉心。典礼当天是个阴天,光线较暗,为了保证景深和正确的曝光,我不得不把快门调到了1/30秒,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细微晃动都会毁掉整个画面。当我每次平移相机时,都要靠身体的记忆保持完全相同的视平线,同时确保三张照片都有10%的重叠区域才能完成最终的接片。三片连接的重叠处容易掌握,但整个画面的视平线丝毫不能错位,难度很大。第一张拍完后,椅子突然倾斜,我膝盖撞到桌沿的闷响被淹没在人群的欢呼声中;第二张曝光的瞬间,我屏住呼吸按动了快门;拍第三张时,我额头的汗水已经模糊了取景框,只能全凭肌肉的记忆完成构图。当我拍完了照片从凳子上下来后,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背,双脚和双手也早已麻木难忍。
这幅通水典礼的照片拍成后,先后在国内外展出。2004年,照片在北京展览时,曾被中央领导誉为红旗渠的经典之作;2005年,照片在广州展览,被打印成了十几米的巨幅照片,画面中成千上万群众的每张笑脸都清晰可见。展览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羊城晚报的一位记者打来的。他激动地说,在这幅照片中他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时的他还在林县中学读书,通水典礼时也随学校的师生们一起来到了现场。后来在林州红旗渠纪念馆长期展览时,又将这幅照片放大到长十米多,占去整面墙壁,当年高像素底片呈现出的画面细节,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很多参观者驻足于此,他们站在照片前让自己的笑脸与画面中欢呼的人群融为一体,用手机和这张巨幅照片合影,感到十分得意。特别是当我听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也曾在这幅照片下久久停留,注目观看,更让我欣喜无比,感慨万千!
2025年4月8日,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中)与青年新闻工作者交流研讨“精神永在——纪红旗渠通水60周年”特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竞 摄
斗星移,岁月沧桑,这幅红旗渠通水的照片,也已过花甲之年。我没忘当年拍照时的艰辛,但从来没想过60年后的今天,让人看后仍激情奔放,振奋人心。这个场景展现的千万人的欢笑,是胜利的欢笑,是幸福的欢笑。高山低头了,河水让路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愿望实现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吃水贵如油的穷困面貌改变了。林县人民创造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作者系著名摄影家,曾任河南日报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