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从一个边陲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大国,历经700余年,其中不乏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
善用人才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大秦帝国》这本小说不乏有些虚构的部分,但读完,却能更了解秦国,再回过头去读《史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秦始皇统一全国,不是一朝之功,而是秦国数代人的努力,但如果没有秦始皇的最后一笔,可能司马迁笔下的秦国只会一笔带过,他只是个边陲诸侯,没有历史。所以,在我看来,无论如何评论秦始皇的功过对错,功总是大于过的。
秦国从非子发家,因善养马被周孝王赏识,荣获封地。到秦襄公时期,遇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由后宫之争演变为朝堂政变,被老丈人申侯联合犬戎灭国。秦襄公迅速抓住时机,率兵救周,在其他诸侯内斗夺权之时,护送周平王东迁,从此被封为诸侯国。
在秦穆公时期,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荐好友蹇叔。百里奚在当时完全就是奴隶,别的诸侯国完全不注意,但秦国身处边陲,太缺乏人才了,求贤若渴。
也是从此之后,在别国不受重视的人才纷纷来投靠秦国。商鞅当时在魏国不受重视,来秦国后一朝被委以重任,开启商鞅变法的时代。
《大秦帝国》这本书就是从少梁之战后开始的故事,秦献公战死,秦孝公继位,善用人才,任商鞅为秦国丞相,在秦国推行变法。
书里秦献公是在少梁之战中中箭而死,但在历史上秦献公的死是个谜,秦献公死亡的时候差不多六十多岁,在古代已经算高龄老人了。所以,他不一定是战死的,也有可能是病死的。
本书就是从秦孝公继位开始,历经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到嬴政统一全国。
秦国的人才,除了商鞅,还有很多名人,大多都不是秦国人,张仪是魏国人,鬼谷子的学生,有名的外交官。范睢,也是魏国人,著名的长平之战,决定秦国和赵国的生死大战,除了名将白起,还有范睢的手笔。
秦国创业时期,几乎全是从其他诸侯国网罗人才。直到最后发展起来,才有了白起,王翦,司马错这些名将。
读完整个大秦帝国,我除了看到了秦国是个充满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的帝国,我还看到了那些有才又有梦想的人,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放弃的精神。
如商鞅,从一国丞相到最后车裂而死,还有张仪苏秦,从一国外交到最后悲惨结局。如果一开始他们就猜到了最后的结局,我相信他们仍然会选择这样一条路。因为时代注定了命运坎坷,而命运也造就了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