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老”身上的优良作风
迪丽瓦拉
2025-09-03 21:03:13
0

“延安五老”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革命老人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延安五老”之所以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正如毛泽东所言,主要不是因为人老可贵,而是因为精神可贵。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

坚定不移、知行合一的理想信念

思想作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延安五老”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并在个人思想认识上经历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正是这种双重转变,使“延安五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特别执着和坚定,并为此奋斗终身、矢志不渝,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1921年入党的林伯渠曾多次提到,他是“感于国内广大劳苦群众之受压迫与受十月革命之影响”而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吴玉章就是“这样的人”,他曾结合个人经历回忆,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使其感觉到旧民主主义道路走不通,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后于1925年春入党。50岁的徐特立更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这与当时不少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下脱党、退党甚至叛党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坚定不移、知行合一的理想信念,是“延安五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比较和推求后作出的郑重选择,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人民至上、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

“延安五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做“人民的勤务员”为荣。延安时期,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强调:“我们各级政权的负责人员,都是广大人民的勤务员,不是高居在上的官僚。”为了解边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林伯渠经常拄着拐杖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走家串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成为群众心目中和蔼可亲的“林老头”。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教育子女将来“能做个好的人民勤务员”。他称自己做的是“焦官”(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并表示“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董必武也对群众说:“我是当勤务员的,人民的勤务员嘛”,并对家人讲,做行政工作并不是做官,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吴玉章不但自己一生勤政为民,而且特别叮嘱担任县长的侄子要“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随时注意人民疾苦,使人民各得其所”。由此可见,“甘为民仆耻为官”是“延安五老”一生的生动写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

“延安五老”无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是全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范。抗战时期,董必武长期在国统区做统战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惨景。董必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更换”,甚至曾为六角钱的伙食费对不上账而作检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林伯渠“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艰苦朴素的形象跃然纸上。大生产运动期间,林伯渠带头开荒种地,并制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谢觉哉1937年到兰州做统战工作时买了一双皮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接待外宾,才买第二双皮鞋。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长时,有人提出建办公大楼,他却认为房子只要不塌、不漏就可以住人,维修一下就可以了。“延安五老”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全党学习的楷模。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延安时期,林伯渠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工作十分繁忙,但边区政府开会,他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签到。有一次,办公厅党支部开会没有通知他,他却自我检讨并提出“不要取消我参加党日活动的资格”,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党员,没有什么特殊可讲。董必武不但严于律己、尽职尽责,而且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为此,他曾写“通函”告诉求其办事的亲友,不应通过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办私事,因为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对于徐特立,毛泽东曾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徐特立收到人大代表补助费,当即将钱退回,并让秘书回信解释道:“我每月有薪金,人民代表应该为人民办事,不能增加人民的负担,以后不要再给我寄这笔补助费了。”1958年吴玉章回到家乡蔡家堰,看到当地教育依然落后,就将自己的旧宅捐赠给当地政府办了一所师范学校。吴玉章还严格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因为是干部后代就骄傲自满”。由此可见,“延安五老”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令人肃然起敬。

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精神

“延安五老”不仅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全党学习楷模。谢觉哉强调,领导干部学习要“有的放矢”,即要“弄到箭——学会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件事;看清靶——研究现状、研究历史——是一件事;学会射——瞄准靶、手法稳——是又一件事”。唯有如此,才能“拿马列主义的箭,射中国革命诸问题的靶”。谢觉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堪称楷模。徐特立青年时期制定了一份“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不惜变卖家产购书学习,43岁时与青年学生一起赴法勤工俭学,51岁时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70岁时还在制订十年、二十年的学习计划,被谢觉哉誉为“我党全体同志学习与学问成功的旗帜”。吴玉章一生“马列为师范,门徒改学风”,不但自己坚持学习,而且教书育人,希望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国家所需要的本领,在什么岗位上,就决心钻研什么,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董必武一生都在践行“学习修身”“学习为民”的理念。他常对人讲:“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并把“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作为自己的学习信条。董必武晚年还在刻苦学习外语,并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学要有恒,尤要专心”。“延安五老”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全党榜样,这种终身学习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仰。

来源:《学习时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若要从福利角度来选择穿越到哪个历史时期的王朝成为重臣,我们会发现,如果问哪个大一统...
原创 大... 在中国的诸多神话故事当中,“大禹治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禹出生在三皇五帝时期,因为距离现代历史差...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圆筒印章——... 圆筒印章是印章,通常设计相当复杂,在美索不达米亚广泛使用。 作者:约书亚·J·马克博士 哲学教授 ...
乐游安阳丨跟着馆长看殷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大家请看墙面,这是商代雕刻在甲骨、铸造在青铜器上的‘车’字,商...
原创 原... 一个人从巅峰跌落谷底,需要多长的时间?有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曾体验过跌落谷底的感觉,有的人可能仅仅三五年...
原创 此...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应该能够发现,在很多古装剧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少见的民族,比如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匈奴...
原创 太... 刘邦见到秦始皇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做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去咸阳出差,结果在办公完事的同时,结果却:...
原创 古...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持续收到类似文章的推送,并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
原创 山... 文|飞鱼说史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 公孙衍是...
原创 原... 俗话说的好“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优秀的女人”这句话颇有几分道理。用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而言,一个贤妻可...
原创 原... 序言: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养心殿读了一篇太学生的文章,感慨道:“朕一生阅文无数,竟从...
原创 原... 引言:清朝灭亡后,那些犯人怎样了,这些你曾经有思考过吗?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就是某位...
原创 唐...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两个王朝,汉朝与唐朝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谓是达到了方方面面的程度。无论是现如今疆...
原创 原...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刘伯温的足智多谋,雄韬伟略是可与诸葛亮齐名的,明太祖朱元...
原创 太... 一提到清政府,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昏庸无能懦弱,但其实,清政府是无能,但最终我们还是要看到这背后的实质,...
原创 夷... 导语: 从孙权的角度去看这场所谓的夷陵之战,自打他打算拿下荆州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孙权已经做好了跟刘...
原创 唐... 导读:众所周知,由于唐朝经济空前繁荣,政治稳定统一,统治者清明爱才再加之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诗歌也在这...
原创 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作为东汉末年名士的司马徽曾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在政治方...
原创 左... “国幸有左宗棠也。”曾国藩毫不吝啬地称赞左宗棠,足见其非凡的才干与成就。左宗棠,这个名字从西北的新疆...
原创 南... 这些年齐国北伐山戎,帮助周边国家,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而齐桓公依然心心念念的想攻打楚国。当时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