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我们诚恳地邀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接收我们的后续文章,同时也便于与您展开讨论和分享您的看法。您的支持对于我们持续创作非常重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文 | 张润晨
编辑 | t
袁世凯,这个名字如果拿来形容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的确不为过。要知道,若非他拥有过人的智慧,便不可能从北洋新军崛起,经过层层考验一路高歌,最终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然而,聪明的他,尽管在许多方面都足智多谋,还是难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命运。
1915年,袁世凯坐在北京老宅的书房里,拍案而起,豪情万丈地宣布:“我要当皇帝!”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袁世凯的皇帝梦想仅仅维持了81天,便宣告破灭。为什么?因为即便他已经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始终未能解决一个根本问题:虽然清朝皇室早已倒台,但那些掌握实权的既得利益者,地方的顽固官僚却依然如故,牢牢控制着权力的天平。
这一问题不仅是袁世凯的困境,更是后来民国面临的顽疾。消息一经传出,舆论沸腾,有人认为袁世凯疯了,觉得他无法接受自己作为大总统的地位,欲望膨胀到想要称帝;而另一些人则觉得他心有不甘,大总统虽高,但毕竟没能成就“万岁爷”的荣光。这时,袁世凯复辟的举动,不仅把他自己的“帝王梦”彻底搞砸了,更暴露出整个民国政坛的腐败与混乱。
袁世凯发动复辟的动机,或许不仅仅是单纯的权力欲望。他在北洋新军担任统帅多年,深知权力必须牢牢把握。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袁世凯始终掌控着军权,以“护法”的名义,先是镇压了“二次革命”,又一路清除政治异己,逐渐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
尤其是在1913年,他借着操控国会的手段成功脱下“临时大总统”的帽子,顺利戴上了“正式大总统”的冠冕。掌握了权力后,袁世凯的内心似乎更加安稳,但显然,这一切仍无法满足他。表面上看似严肃的袁世凯,实则是个精于算计的人。
为了彻底掌控国会,他亲自指使心腹梁士诒成立了“公民党”。那时的国会,想要当个议员,就必须加入公民党,否则根本无法在政治舞台上立足。为了拉拢这些议员,袁世凯非常慷慨,甚至为每个加入公民党的议员提供200块大洋的入党补助。而这200大洋在当时可是相当可观,足以养活一个家庭好几个月,难怪议员们争先恐后地投向了袁世凯的怀抱。
袁世凯通过这些手段,成功掌控了议会的席位,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成为大总统。然而,问题也在于此,权力越大,腐败往往越严重。随着袁世凯的步步高升,他对于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即便他当上了大总统,仍然无法满足于此,于是“洪宪帝制”的想法在1915年应运而生。
当时的政治体制赋予了总统过大的权力,袁世凯试图利用这一点,完成自己登基称帝的梦想。这种做法,实质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权力缺乏制约时,必然导致腐败泛滥。民国时期,官场中的不正之风层出不穷,所谓的“陋规”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些“陋规”其实就是各级官员的非法收入,他们通过收取贿赂,层层盘剥民众。袁世凯上台后,腐败问题愈加严重,北洋政府的各级官员几乎个个沾染了“油水”,甚至连总统本人也未能幸免。
举个例子,徐世昌继任总统时,财政部按规定给他送上了150万元的“零用钱”,其中100万归总统个人,剩下的50万则交给财政总长。这笔所谓的“零用钱”看似合规,但实际充满了贪污的成分,表面上合法,实际上却是赤裸裸的腐败。
更糟糕的是,民国时期的税收问题本就十分严峻。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各种税种筹集资金,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便是“厘金”——原本是为了应急而设立的税种,没想到成了地方官员致富的工具。民国时期,地方官员巧妙地利用这一税种,强行对商人征税,迫使他们承担不合理的经济负担。
袁世凯虽然意识到厘金问题的严重性,但面对一个早已腐败的财政体系,他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各地官员忙于充实自己的腰包,哪还顾得上什么税制改革?即使袁世凯有意引入西方的税制改革,也遭遇了地方政府的极大阻力,导致改革效果甚微。税收体系的腐败依旧如故,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财政崩溃,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
袁世凯的失败,归根结底不仅仅是由于他的个人野心和腐败,更是因为民国体制本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清朝留下来的官僚体系及其陋规,根本未能在民国时期得到彻底清除,反而发展得更加猖獗。地方官员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惜压榨百姓,收取不正当的费用。而中央政府虽然拥有了更集中的权力,但地方官员却越来越不依赖中央,反而在某些方面逐渐脱离了控制。
袁世凯试图通过复辟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他忽略了体制深处的根本问题。腐败已渗透到民国的根基,任何个人都无法单枪匹马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资料:
清末民初税制转型的主要困境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 2022年03月31日
民国反腐:总统带头贪腐不敢打“老虎”只敢抓“鱼虾” 凤凰网 2015年05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