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的草民经常被统治阶层残酷的压榨、剥削逼到走投无路。心大的草民就去求神拜佛,想不开的就盼着天上掉下来个清官。
清官在中国很罕见,罕见到什么程度呢?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几千年来,能够达到
交口称赞
、妇孺皆知的清官大
咖
,也就包公和
海瑞
两位。
比起著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骚客,那是少太多了。
再往下还有几个非著名清官,比如东汉的强项令董宣、清朝的廉吏于成龙
、刘
墉
刘罗锅
……
算是
杰出代表,但是知名度就低得多。
北宋徽宗时候有个叫费枢的好事之徒,写了本《廉吏传》,到了明朝一个叫
黄汝亨
的人,比费枢还好事,又增补了一些,一共有309人。这309人,
暂且
不去细究里面有没有注水,
总知从
春秋到元代,3000年间就这么309人,大约10年出一个。
果然还是求神拜佛更靠谱些。
包公和海瑞,
广为
传颂的事迹就是与皇帝、权贵各种抬杠保护草民的利益,昭雪冤案、抵制盘剥。
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包公的三口铡刀,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权贵功
勋,狗头铡斩土豪劣绅。除了皇帝,能够欺负草民的不法之徒全部在三口铡刀
的
威胁之下瑟瑟发抖
。
这场景,想想都带劲。
可惜终归只是想想而已。
草民天天忙着修理地球,对于和皇帝、权贵抬杠的风险很难感同身受。
权贵之所以是权贵,要么投胎技术好,直接生于权力的核心圈;要么手段辣,能够踩着人头爬上高位。
一个清官,冒着与自身
阵营反目成仇
的巨大压力为民做主,不仅需要品行高洁,
还要
性格
执拗
,最重要的是需要吉星高照。
所以幸存下来的著名清官就这么几个。
贪官巧夺豪夺来的钱财,清官要再夺过去,
这是什么矛盾,这是势不两立的矛盾。所以清官大多要被贪官群殴。清官被群殴的时候,能够指望谁呢?可能皇帝算一
个吧。所谓封建朝代的明君,无非是善于制衡。放纵百官
去贪以换取
对统治的认同,也任用一些清官,避免贪得
失控。
所以
这种支持
注定
是有限的
、摇摆的
。
草民在统治阶层看来是什么?应该是牛羊吧。州牧是汉代至宋代的一种官职,
州牧在汉代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省最高官长。州牧,就是放牧这一州草民的意思,所以官家看来草民是牛羊无疑了。放牧的人,偷着吃些、卖些、藏着些行不行?在皇帝看来肯定行,犯得着为了牛羊翻脸内讧嘛。但是凡事有个度,毕竟皇帝也是有儿孙的,不能让你们这帮
州牧把牛羊
都黑进自己口袋吧。过火时
就放清官上场来纠偏一下,差不多清官就下去,
不要把矛盾激化到皇帝这儿来。
这种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小心思,死读书、读书死的清官哪里猜的
出来。一不小心,以为遇到了
尧舜禹汤,
投入
得过火,搞得贪官忍无可忍。圣主都懂见好就收,于是清官不免为皇帝所卖,轻则丢官,重则丢命
,再来哄哄贪官
。因此做清官那是玩命的勾当。
清官难啊!除了用一身正气武装自己,寒窗苦读搞到的功名在权贵眼中就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靠什么和贪官斗呢!皇帝眼看得是靠不住了,草民行不行,毕竟他们是清官的受益人啊,难不成清官落难,草民就看热闹嘛
?回答正确,草民只能看热闹。除了泪目、破防和感动,草民还能
做什么。一群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人,难不成还有本事保护自己的
保护者
。
草民用怀念、传颂来表达对清官的感激、向往
和
怀念。小说演义也好,《廉吏传》也好,算是对清官为民请命的一种认可。除了极个
别
幸运如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
大多数清官
一生
的际遇
,与其说是激励了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如说是在警告后来者够胆再来。
怪不得有人会觉得,赞美一个人是清官,简直就是在诅咒。说谁是清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