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08年,18岁美国少年镜头下的杭州:老照片里的东方初印象
迪丽瓦拉
2025-09-04 11:35:15
0

1908年的西湖畔,18岁的西德尼·戴维·甘博正蹲在断桥上调试他的玻璃底板相机。这位来自美国新泽西的传教士之子,随家人初到中国便被杭州的湖山云雾迷住了,这一切都让他本能地按下快门,却未曾想到,这些泛黄的底片日后会成为解读清末中国的视觉密码。这些照片多采用蛋白印相工艺,经后世上色后更显鲜活。

在晚清的悠悠岁月里,杭州古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朴画卷,而那鳞次栉比、紧挨在一起的深宅大院,无疑是画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笔触,它们不仅勾勒出城市的独特轮廓,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

晚清杭州的深宅大院并非无序堆砌,而是遵循精密的生存法则。以二十三坊巷为例,十五奎巷的民居面街背山,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居室,屋顶铺青瓦,室内铺石板,既适应江南多雨气候,又满足商业需求。这种“商住一体”的模式,使得清河坊的建筑密度达到每公顷120户,远超同期北京四合院的密度。

在杭州西湖的粼粼波光边,有一处老宅静静伫立,它宛如一位垂暮的老人,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周身散发着岁月沉淀下的古朴与沧桑。老宅门前,是一片开阔的水面。小舟随意地停泊在岸边,舟身多是木质结构,因长期浸泡在湖水中,船舷处的木板呈现出一种暗沉的水渍色,腐朽的气息隐隐散发。

在老宅的右侧,雷峰塔清晰可见。这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佛塔,彼时已历经了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它矗立在夕照山巅,周身是赭红色的砖石,由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的纵火焚烧,木质飞檐早已化为灰烬,仅存这坚实的砖塔塔身。

在晚清的悠悠岁月里,钱塘江畔,六和塔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巨人,巍峨地矗立着,见证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六和塔下的岸边山坡上,一条小路蜿蜒而上。此时,七八个轿子静静地停在路边。这些轿子,大约是在等待着拍照的甘博。

彼时的山上,并不见多少树木。山坡显得有些光秃,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稀稀拉拉地分布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地面的黄土泛着淡淡的黄色。远处的钱塘江,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水面波光粼粼。

六和塔最初是为了镇住钱塘江的潮水而建,守护着沿岸百姓的安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历经多次修缮,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硝烟与和平的时光。

1908年,西德尼·戴维·甘博一家的身影,不经意间被卷入了这历史的纹理之中。在一处古旧门楼之下,甘博一家正缓缓走过,这一瞬间,恰似时代浪潮里的微小涟漪,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别样的回响。

那处门楼,承载着岁月的斑驳痕迹。它以青砖为骨,黛瓦为冠,飞檐斗拱虽已略显破旧,却仍倔强地勾勒出往昔的精致与庄重。门楼的横梁上,木雕彩绘虽因时光侵蚀而褪色,甘博一家人的出现,为这古老的场景注入了新的活力。几个女孩都戴着帽子,款式独特而新颖,她们身姿轻盈,眼神灵动,满是青春的朝气,似乎不知疲倦,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不远处,三个轿子静静停在一旁,这三个轿子都空无一人,轿夫们站在一旁,百无聊赖地看着甘博一家。他们身着粗布麻衣,衣服上打着大小不一的补丁,脸上刻满了生活的艰辛与疲惫。

在杭州老城的西北角,钱塘门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自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矗立至今,历经唐宋元明清,名称未改,形制虽屡修却始终守着“西湖门户”的要冲。

当西德尼·甘博的镜头对准它时,这座千年城门正以斑驳的面容,在晚清的风雨中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西湖东岸的日月光华牌楼,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作为“圣因行宫”正门,取《尚书》“日月光华”之意,牌楼六柱朱漆,顶覆琉璃瓦,正中悬康熙御笔匾额,笔势暗含西湖水韵,与雷峰塔形成“双塔遥对”格局。

康乾时期,这里是帝王临湖赐宴、观览湖山的场所,乾隆曾命画师将其绘入《南巡盛典》。1908年西德尼·甘博镜头下的牌楼已显沧桑:朱漆剥落,龙纹斑驳,唯匾额经修缮仍泛金光。日月光华牌楼毁于1929年,甘博的照片却定格了它最后的身影:飞檐灯笼、睡莲石缸、桃柳新绿,构成皇权符号与自然湖山的微妙对话。

1908年深秋,18岁的西德尼·甘博踩着湿润的田埂,在杭州郊外停下脚步。他的4x5英寸大画幅相机对准前方:稻草房散落在稻田边缘,屋顶的稻草被秋阳晒成金褐色,草茎间偶尔探出几簇狗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向这位远道而来的摄影师颔首致意。

这些依水而建的稻草房,是杭郊农民智慧结晶。墙体由黏土混合稻草夯筑而成,厚达半米,冬暖夏凉,屋顶用西湖淤泥浸泡过的稻草捆扎,三层草顶斜铺,最外层的草杆特意朝东南方向倾斜15度,这是为了让梅雨季的雨水更快滑落。

1908年深秋,西德尼·甘博的镜头对准杭州东河中段,定格下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青石板铺就的河道蜿蜒向北,石拱桥如卧龙横跨水面,桥身藤蔓缠绕,桥堍台阶上苔痕斑驳。左侧河埠头,一位妇人正俯身浣洗衣物,棒槌击打石板的脆响惊起檐下麻雀;桥旁一名戴瓜皮帽的男子打伞而立,目光投向对岸,这帧画面,恰似东河千年水运史的微观切片。

东河开凿于唐代,本名菜市河,因南宋时城外农户在此售卖时鲜得名。甘博镜头中的河段位于今凤起路至庆春路段,彼时河道宽约15米,两岸民居鳞次栉比,河埠头密集如蜂巢。妇人洗衣的河埠用武康石砌成,这种多孔石灰岩吸水量大,能减少衣物与岩石的摩擦损伤。

桥上观望的两人,或许是附近米铺的掌柜与茶客。东河曾是杭城漕粮运输的生命线,清光绪年间,每日有数百艘米船经此北上,桥堍的“义源米行”至今留存着嵌在墙中的石质米斗。甘博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特别提到,东河水质清澈,洗衣妇常将皂角籽揉碎撒入水中,形成天然泡沫。

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南麓,岳飞墓静静安卧,一旁岳云墓相伴,似仍延续着父子间的深厚情谊。当目光聚焦于那张旧照,映入眼帘的场景与现今有着诸多不同,仿若一扇时光之门,开启了一段尘封往事。

岳飞墓坐西朝东,墓前的碑刻字迹古朴,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墓冢为石砌墓椁,上覆青草,虽历经风雨,仍保留着肃穆之感。右侧的岳云墓,规模相较略小,圆形拱顶,下有条石围砌,墓前“宋继忠侯岳云墓”的碑记,诉说着这位少年将军的英勇与悲壮。绍兴十一年(1142年)除夕,岳云与父亲岳飞一同惨遭宋高宗赵构及奸臣秦桧的陷害,年仅23岁的他,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死后葬于杭州栖霞岭,自此便在这西湖之畔陪伴父亲。

而岳飞墓前的跪像,在旧照中格外引人注目。看样子是一男一女,极有可能是秦桧夫妻。事实上,岳飞墓前跪像历经多次变迁与重塑。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浙江布政使周木在重修岳飞墓时,首次铸造了秦桧夫妇的跪像,以表达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痛恨。此后,跪像多次被毁又重铸,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模样。到了清光绪年间,跪像的模样与如今又有所差异。旧照中的跪像,或许便是那一时期的写照,二人反剪双手,面墓而跪,虽形象略显模糊,却难掩其遭受世人唾弃的姿态。

当我们凝视这些泛黄却鲜活的影像,仿佛能听见1908年的风穿过苏堤柳梢,带着雷峰塔砖缝里的尘埃,轻轻落在百年后的今天——那是历史最温柔的回响,也是一个美国少年留给中国的,最珍贵的时光礼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光... 从古至今,高官厚禄一直都是人人追寻的目标,为此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择手段的,在古代,皇帝就是...
原创 如... 提起信陵君,大家应该有印象,我们曾在中学课文中学到过一篇古文,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是名列“战国四君...
原创 梦... 这几天,由刘亦菲与陈晓主演的电视剧《梦华录》终于透露出了一个关键的历史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年代线...
原创 原... #头条创作挑战赛# 李国桢是明朝末期的一个勋臣,第十一代也就是最后一代襄城伯,出生在丰城,于崇祯三年...
澳洲华人眼中的抗战英雄刘光福 图为首次披露的刘光福先生青年时代留影(澳洲雷灿仪先生翻拍捐赠) 今年4月30日,广东中山籍华侨、澳大...
原创 他...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后,开始了艰苦的战略转移,长征的序幕由此拉开。长...
原创 二... 苏德大战是德国在二战之中的转折点,德国元气大伤,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守。知道了结果的我们当然会开马后炮...
原创 朱... 党的一大13位代表中谁的年龄最大?有人说是董必武,不对,董必武生于1885年,1921年一大召开时3...
原创 北... 北宋仁宗年间,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座被岁月遗忘的古墓因村民修渠而重见天日。 墓中一具骸骨,...
原创 原... 《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198期:北帝 文/王事情 封神榜上有一个霸气侧漏的神名:中天北极紫薇大帝。为...
汉高祖刘邦:从平民到帝王的传奇...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他从一个普通的平...
原创 断... 一、千年土地买卖史:刻在基因里的财富本能 公元前9世纪的黄河流域,魏维用80枚玉片换来十亩良田时,大...
原创 宋...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上,一路十分顺利,开始的时候连连胜利。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心花怒...
原创 最...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谢列平与苏斯洛夫等高层领导联合策划,发动了一场政变,成功地将苏联...
原创 光... 清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之中的最后一个朝代,它和之前的封建王朝有很多的共同点,在那些共同点之中最为明显的是...
解密朱元璋痛斩开国功臣的深层原... 朱元璋与功臣的血色博弈:兔死狗烹还是职场大逃杀? 一、大众认知:朱元璋的“兔死狗烹”逻辑 说起明朝初...
千古第一牛人鬼谷子:他究竟是神... 曾有人说:“没有鬼谷子,就没有纵横捭阖,就没有群雄逐鹿。”令人咋舌的是,这位被称为“千古第一奇人”的...
原创 毛... 毛主席一生热爱读书,尤其钟情于《三国》这部经典之作。对于其中的刘备,伟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刘备...
原创 美... 我国的建筑主要分为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每一个风格都包含了当地浓郁的文化色彩。在国人的...
原创 一...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是充满着故事的。从他幼年时期开始,一直到1912年清王朝的覆灭,溥仪一直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