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功臣的血色博弈:兔死狗烹还是职场大逃杀?
一、大众认知:朱元璋的“兔死狗烹”逻辑
说起明朝初期功臣的最终下场,好多人而且其实是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兔子死了,猎狗就被煮了”这句话。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其一便是蓝玉案,其二则是胡惟庸案。
蓝玉案中,这位北征蒙古的名将被扣上“谋反”罪名,遭剥皮实草。据《明史·蓝玉传》记载,蓝玉案牵连1.5万人,朱元璋甚至在《逆臣录》中将他比作“烈马难驯”。
胡惟庸这个案子那可真是太夸张啦。根据《明史·奸臣传》里的记载呢,这个案子前后一共牵连了3万多人呢,就连开国的大功臣李善长都被皇帝赐死了。朱元璋借着这个机会把丞相给废除了,还把兵权给收回来了,就这样一下子就把权力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
主流观点认为:
1.朱元璋本是乞丐,而且他格外在意那些功臣们的“过往之事”。就比如说汤和喝醉了酒喊他“朱重八”,这样的话,他居然把这件事给记在小本子上了。
2.给子孙铺好路:太子朱标早早去世了,朱元璋特别担心年幼的孙子朱允炆能不能掌控那些有功之臣,于是干脆就把那些功臣都清理掉了;
3.特务政治开端:锦衣卫罗织罪名、炮制,让功臣连呼吸都是错。
二、反差真相:功臣们是真“作死”
不过仔细去看那些历史资料就能明白,有很多立下功劳的人的最终下场可以说是像三国时期的许攸那样自己把自己给逼死。
蓝玉北征归来,因守将未及时开门,直接带兵拆了喜峰关,还私占元朝妃子致其自杀!朱元璋怒斥:“这是大将军该干的事?”
周德兴私下养三千家兵,放今天等于私藏军火库,哪个老板能忍?
功臣圈流行讲朱元璋要饭往事,相当于天天在朋友圈发老板丑照。
作死逻辑:
1.把草莽时期的江湖气带进上市公司:打仗时“先斩后奏”叫魄力,和平年代就是越权;
2.恃宠而骄:蓝玉甚至敢对朱元璋说:“没有我,你能坐稳江山?”
三、深层矛盾:从“兄弟会”到“董事会”的撕裂
草莽时期,朱元璋和功臣是过命交情:
徐达曾夜闯朱元璋卧室谈战略,老朱笑称“兄弟情深;
常遇春屠城后先斩后奏,朱元璋反而夸他“雷厉风行。
上市后规矩却变了:
1.李善长用皇帝仪仗出行,朱元璋冷笑:“你咋不穿龙袍?”;
2.功臣子弟强占民田,百姓怒骂:“打江山就为当恶霸?”
本质冲突:
功臣把“原始股”当成免死金牌,朱元璋却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功臣只是打工人。
四、现代职场既视感:老朱的“裁员套路”
创业元老常见病:
1.居功自傲:蓝玉自比卫青、李靖开会永远坐第一排;
2.派系斗争:淮西集团(李善长)和浙东集团(刘伯温)内斗到朱元璋亲自拉架;
3.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朱亮祖在平定广东之后就开始沉溺于享受玩乐之中,接着他就被朱元璋放进了“35岁优化名单”里。
老朱的HR手段:
1.定期“优化”:洪武四大案如同年度裁员,专治不服;
2.KPI考核:《逆臣录》堪称辞退报告模板,罪名从谋反到“上班迟到”应有尽有。
五、保命指南:君臣关系的“安全距离”
正面案例:
1.徐达:住朱元璋赐的危房、穿打补丁朝服,用行动证明“我绝对不飘;
2.汤和:主动交兵权回老家种田,朋友圈只晒孙子不聊政事。
血泪教训:
1.别把老板黑历史当谈资:朱元璋要过饭、当过和尚,但你不能提;
2.跳槽这件事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去挖别人的墙角:就像朱亮祖带着他原来的部下去投靠敌人那样,这就直接引发了“删除键”一样的后果。
结语:
朱元璋与功臣们展开的这场较量,其实就是权力规则在不同时代当中的一种转换变化。
原本是“兄弟们一起奋斗”,后来却变成了“整个帝国像股份那样进行分配”,那些跟不上制度更新速度的人,必定会被淘汰掉。
倘若拿到现在来看,这就如同古代职场里的一场大厮杀——要么就像徐达那样默默地谋求生存,要么就像汤和那样明白在形势有利的时候及时抽身离开,绝对不能学习蓝玉在充满危险的地方胡乱折腾。
得清楚老板的底线一直都是,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别去讲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