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谢列平与苏斯洛夫等高层领导联合策划,发动了一场政变,成功地将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推翻。政变过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继任问题成为了苏共内部焦点,许多人都在关注这一关键职务将由谁担任。
在这次政变中,勃列日涅夫等人虽积极参与,但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是谢列平。那时的谢列平位高权重,政治影响力几乎无人能及,且年富力强、才干出众,这使得他成为继任赫鲁晓夫职务的热门人选。许多人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甚至认为赫鲁晓夫的职位迟早会由谢列平继承。
实际上,在政变策划之前,赫鲁晓夫曾接到过有关谢列平与苏斯洛夫等人有反叛之意的警告,但他根本没有把这些提醒当回事。原因在于谢列平是赫鲁晓夫的亲信和提携者,正是赫鲁晓夫的支持,才让谢列平从一个普通的干部,逐渐晋升到苏联高层。所以赫鲁晓夫坚信,谢列平不可能背叛他,对这些警告感到可笑。
一、知遇之恩
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信任谢列平,还源于1957年发生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当时,苏共的老一辈领导人,如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联合起来在党内大会上要求赫鲁晓夫下台。但在这个危机时刻,谢列平站出来,坚定地支持赫鲁晓夫,甚至与反对者展开了激烈辩论,要求他们给出合理的解释。
谢列平的态度激怒了不少老一辈领导人,其中包括地位显赫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他当场指责谢列平“不懂事”,甚至用粗暴的语言侮辱他。虽然谢列平年纪轻,政治经验尚浅,但他敢于直言不讳,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这让赫鲁晓夫非常感激,因此在赫鲁晓夫保住领导位置后,谢列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拔和重用。
二、从青涩到成熟
赫鲁晓夫对谢列平的提携并非偶然。早在苏德战争期间,赫鲁晓夫就听说过谢列平的名字。谢列平出生于1918年,来自沃罗涅市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曾就读于著名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学,在大学期间,谢列平展现出不凡的领导才能,最终当选为共青团委员会书记。毕业后,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开始了在共青团的工作,逐步攀升至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职务,负责军事体育方面的事务。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谢列平被赋予了招募志愿者的任务,帮助游击队和敌后工作人员寻找合适的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谢列平结识了卓娅,这位年轻的女中学生主动要求加入前线,尽管谢列平觉得她年纪太小,条件不合适,但最终在卓娅的坚持下,他同意她加入。卓娅后来的悲惨命运让谢列平名声大噪,甚至引起了苏联高层的关注。随后,谢列平被提拔到共青团中央工作。
三、改革先锋
1952年,斯大林开始物色接班人,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才34岁的谢列平。在接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后,谢列平开始着手改革,尤其在解决官僚主义和低效率方面,他做出了显著努力。那时,很多官员通过告密升职,谢列平对此深感不满,因此没有理会这些告密信。同时,他开始着手改善共青团中央的工作风气,推动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继任了第一书记职务。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他进行了多项改革,且开始公开批评斯大林的清洗行为和驱逐少数民族的做法。这让赫鲁晓夫和那些依旧怀念斯大林的老革命领导人产生了矛盾。最终,赫鲁晓夫成功稳定了政局,并将反对派的领导人如马林科夫等人逐出了核心决策圈,而谢列平因此也获得了重用。
四、出于理想
尽管赫鲁晓夫是谢列平的知遇之恩,谢列平却为何最终选择与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人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呢?根本原因在于赫鲁晓夫本身的执政方式。赫鲁晓夫不拘小节,行事风格粗暴,尤其在对待下属时,总是急功近利,压制他人。甚至他常因一些小事就羞辱下属,这使得谢列平也无法忍受。时间一长,谢列平与赫鲁晓夫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他与苏斯洛夫等人联合,决定推翻赫鲁晓夫。
谢列平的选择,正如他所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他从大局出发,认为赫鲁晓夫的领导方式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决定为国家的未来做出选择,推翻赫鲁晓夫。
五、清正廉洁
然而,在政变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谢列平,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呢?这一点与谢列平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谢列平为人非常清廉,甚至拒绝享受任何官员的特权。譬如,按照规定,共青团中央的高层官员都应配备专职警卫,但谢列平对此坚决反对,认为除非是领袖级人物,否则不应有过多的保镖。
此外,谢列平在政治活动中,时常质疑过度崇拜领导人肖像的做法,认为这种行为无益于树立真正的威信。谢列平对于个人享受也毫不在乎,曾公开拒绝国家为他精心装修的豪华公寓,并要求按照实际成本支付装修费用。
这种反常的做法,让谢列平在同僚中显得格外突兀,也为他带来了许多敌视。结果,尽管谢列平在政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却选择了勃列日涅夫,而非谢列平,来作为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六、最后的悲剧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许多政策,如干部终身制,这让他赢得了许多老革命的支持。然而,勃列日涅夫逐渐削弱了谢列平的权力,将谢列平的亲信调离了核心领导层,并最终将谢列平从中央书记的位置上撤职,改任他为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
在此之后,谢列平的许多改革举措被搁置,他的政治影响力逐渐消失。1984年,谢列平在年迈后退休,但由于始终保持清廉,生活拮据,退休金微薄。最终,在贫困和病痛中,谢列平于1994年去世,享年76岁。在他去世后,许多人才意识到,这位曾经的高层领导,竟然在政府高层的历史中被几乎遗忘,甚至连他曾经居住过的住所的主人都不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