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代帝王的陵墓,不乏豪华奢侈的,也有简朴朴素的,还有一些至今仍未能找到确切位置的。而其中最为奇特的,无疑便是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秦始皇自登基之日起,便着手着手着手着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历时39年,历时自公元前247年起至公元前208年,共计动员72万人力,才最终完成了这一庞大工程。仅从修建所消耗的时间和劳力来看,秦始皇陵注定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伟壮丽。
然而,纵观千百年来,鲜少有人有机会进入秦始皇陵亲眼目睹其中的奇观。除了历代帝王对皇陵的严密保护,以及秦始皇为防止盗墓者侵扰而设计的巧妙机关外,最为关键的原因则是,秦始皇陵内充满了大量的汞(即水银),使得一般人无法靠近。究竟秦始皇陵中水银的含量有多大呢?若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或许可以从秦始皇陵上方的石榴树看出端倪。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始皇陵做了相关记载:“(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秦始皇陵内通过大量水银堆积,构造了类似江河湖海的景象,并且其地理布局和中国的山川河流相似。对此,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直到真正进入秦始皇陵进行考察之前,大家依然无法验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直到1981年,考古学家与地质学家们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汞量测量技术,成功测定出地宫下方的汞含量,从而验证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通过分析,科学家指出,汞及其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它们能够迅速扩散并迁移。汞可通过气体的形式从地下深处迁移至地表,并且以气体状态保存在土壤空隙中或附着在土壤颗粒上。因此,地宫上方的汞含量异常高,且影响到了山岭上植被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石榴树无法正常生长、结出的果实异常小的原因。
2002年,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了一次地球物理探测。此次探测再次确认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始皇陵中水银的记载。科学家发现,地宫封土堆的东南部汞含量极高,而西北侧则较低,这一分布与中国的海洋空间大致相符。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地宫内汞含量异常区域的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之多。
关于汞的具体藏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王学理教授在1994年出版的《秦始皇陵研究》中做出了估算。在书中,王学理推测,陵墓内的水银总量约为百吨左右,提炼这些水银大约需要115.928吨丹砂。然而,随着后续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地宫内汞的分布存在不均情况。经过重新评估,王学理认为,尽管汞的总量应接近几十吨,而非百吨。这一推测虽然令人深思,但仍需要更多的考古调查与实验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字。
那么,秦始皇陵内为何要注入如此大量的水银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实际上,这与秦始皇当时的一位寡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位寡妇名叫巴寡妇清。为何秦始皇会对她如此重视呢?《史记·货殖列传》这样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意思是,巴寡妇清的家族世代经营丹砂矿业,财富不可估量。尽管她是一位寡妇,但她却能够凭借巨大的财富和智慧保护自己的家产不受侵犯。
秦始皇把她视为贞洁之妇,将她请到咸阳享受荣华,甚至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然而,许多学者认为,秦始皇与这位寡妇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尊重她的贞洁,而更多地涉及到丹砂矿的交易。丹砂矿,也就是朱砂矿,是水银的原料,这解释了秦始皇为何如此重视巴寡妇清。他显然是希望从她那里获取大量的丹砂来提炼水银。
巴寡妇清经营的丹砂矿位于古巴蜀地区,而从四川、贵州运送大量的水银到陕西关中,虽然蜀道艰难险阻,但由于古代交通逐步开辟,这些水银依然能够成功运输。由此可以解释,秦始皇陵内水银的来源并非奇迹。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为何秦始皇要在陵墓内大量注入水银呢?有学者认为,这与秦始皇对海洋的向往以及他对永生的执着追求有关。秦始皇深信水银能够象征海洋,并且他曾多次派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甚至在他的最后一次巡游中,他还做梦与海神作战。因此,他才会在陵墓中注入水银,以期望在死后继续追寻长生不老之路。
除此之外,水银在古代还有重要的防盗作用。在历史文献中,许多古代陵墓采用水银作为防盗的手段。水银的蒸气能够阻止盗墓者进入陵墓,因此秦始皇的陵墓也可能通过水银来保护其陵寝不被盗掘。水银还具有防腐作用,可以让死者的尸体保持完好无损。
总之,秦始皇陵内水银的存在,既与其对海洋的迷恋、长生不老的追求有关,也与防盗和保鲜有着密切联系。对于一个渴望永生、永葆权力的帝王来说,设计这样的陵墓,无疑是在表达他对死亡的抗拒与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