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走与《老子》西传
迪丽瓦拉
2024-11-06 07:47:24
0

原标题:老子西走与《老子》西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以信史著称的《史记》,在这段有关老子西走的文字中却疑点多多。例如关于老子所过的关卡,《史记》就没有明确交代,而唐代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则以“函谷关”与“散关”二说并存,但在后世“老子西去流沙化胡”的传说中又说是“玉门关”。再如关于这位向老子索书的守关者“关令尹喜”,一般读作关令姓尹名喜,其实,“关尹”乃指守关之吏,“令尹”则为楚官,老子所出之关无论何关都不在楚地,故“令”似为衍字,而“喜”字当为欢喜之意,因此所谓“关令尹喜”的意思当为关尹见老子至关而喜。《汉书·艺文志》云:“《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这里把“喜”误当作关尹之“名”。再如关于老子其人,太史公在本传中列出了三位疑似者: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更让人不解的是,《老子》的作者在出关西走之时又何遑著书?蒋伯潜《诸子通考》对此就表示质疑:“无论其时尚无私人自著一书之风,竹简刀漆,岂匆遽旅行中所能成书乎?”此说确有道理,老子出关之时恐怕根本就没有技术条件去著书立说。

当然,严谨的《史记》不可能故弄玄虚。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太史公从《老子》“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等内容判断,由于该书的思想主旨是反对文明的异化,其作者的厌世、弃世的隐君子倾向非常明显,那么作为真的隐者,其生平事迹也自然隐而不彰。既如此,太史公也就只好道听途说敷衍成篇。

而关于老子西走的故事,后世传说中说得更是神乎其神。南朝宋人裴駰《史记》“集解”引《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则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其实,无论是徒步独行还是有关尹相伴,抑或骑乘青牛而去,老子西游谅也“西”不到哪里去。但历史上却有一位叫莱谟萨的西方人编过一个老子游历西方的离奇故事,说老子曾远足雅典,并以此说明老子与柏拉图思想相通的原因。这可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但当真不得。

虽然当年老子其人出关西走而莫知所终,但《老子》其书却在后世远播西方。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当然,西方人迷恋《老子》,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法国学者阿贝尔·雷米则说《老子》第十四章中就出现有“耶和华”三个汉字;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由此可见,《老子》一书在西方确是甚有影响。

西方社会出现这种经久不衰的老子热与形形色色的老子观,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一方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与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楚墓竹简《老子》,无疑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人研究《老子》的热情。另一方面,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则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而这里更不应忽略的,是《老子》本身:其一,《老子》言简意深,哲理宏富,它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这个字数在当今评个哲学助教恐怕都不够格,但它浓缩了这位东方老人的大量的人生智慧和至理名言,而且它的诗化哲学的话语表达式往往寓意隐晦,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给后人的无限解读提供了广阔空间,犹如杜鹃鸟的一声不经意的啼鸣总能使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老子隐遁西走与《老子》走红西方,这一隐一显迥别,但有一个原因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反对文明的异化。看来,历史上的思想者与其思想每每会有不同的因缘际遇。兴衰替废,一切都因时间地点而异。(张海燕)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铁... 南斯拉夫曾是欧洲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在二战后,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力量,连当时的苏联都要忌惮,不敢轻...
原创 中... 气吞山川敛六合,身世如谜议千年,这话用来形容秦始皇,很是贴切。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惹人热议的,除了他...
原创 斯... 历史是客观的,但同时也是有立场的。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否伟大,需要站在他代表的民族、国家和立场上,...
原创 非... 在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确实存在这样的部落——辛巴族。这个部落的女人不喜欢穿衣服,会用红泥涂抹身体来...
原创 建...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
原创 就... 就凭大清留了那么多疆土,就不能彻底否定他,明朝那是真挫 明朝君王没有开疆扩土的意识,而且喜欢杀功臣,...
原创 日... 然而事实上,此时的日本其实还有七百万大军尚未解除武装,放手一搏也不是没有赢的可能。 日军司令冈村宁次...
原创 以... 1986年,在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考古出土“贾湖骨笛”,距今8000多年,骨笛全长20.4厘米,孔距...
原创 刘... 如果你是个三国迷,肯定知道“五虎上将”这个名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个人可谓是刘备麾下...
原创 新... 前言 上山的小路上,一群士兵拖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少女走上了皖南山区,来到了一个新挖的坑洞旁边。 “...
原创 宁... 为了对付逃亡北方大漠的北元,明成祖将帝都从安逸富裕的南京迁到风尘仆面的北京。 当然,明成祖朱棣也并...
原创 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
原创 叶... 一直以来,外界对苏联解体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知,是叶利钦搞垮了苏联。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觉得他...
原创 古... 在古代,流放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刑罚,很多犯罪官员、或是罪不至死的重犯都有可能会被流放,但不同朝代流放地...
原创 完... 1123年,在攻取辽国最后一座都城南京析津府后,完颜阿骨打带着战利品班师回朝。可是在行至半路时,他突...
原创 项... 公元前202年的一个冬夜,乌江边上寒风呼啸,天地间一片肃杀。一位身披战甲、英气逼人的将领站在江水边,...
原创 古... 自陈胜吴广发起了华夏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以来,大型的农民起义事件,往往代表着朝代更迭,又或是将...
原创 每...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有着83个王朝和559位皇帝(具体数字因计算方式不同略有出入)。我们常说“中华上...
原创 “... #文章首发挑战赛# 阅读本文之前,请你停留10秒钟,点击“关注”,这样您可以每天可以收到柳州阿妹为你...
原创 为... 两人俱是战国四大名将。 灭赵亡楚吞燕,史上著名的灭国达人,也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典型。秦灭六国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