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被誉为历史上首位“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并非靠农民军的战斗力击败了明朝军队,而是利用了明朝朝廷内部分崩离析的空隙。然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并非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反而一直被明军压制。为了理解他们如何在战斗力劣势下灭亡明朝,需要观察明朝毁灭的脉络。
明朝朝廷在嘉靖时期出现了严重问题,贪污成风、党同伐异。这不仅阻碍了朝廷行政,也毁坏了社会风气,将贪腐当成常态。尽管在张居正执政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后来的“万历怠政”又再度扰乱了秩序。党争日益激烈,朝政混乱,而幸运的是自然灾害较少,朝廷还能勉强维持。
然而,崇祯继位后,明朝遭遇了连续十六年的灾害,从旱灾到蝗灾,从寒流到瘟疫,无一不在这段时期爆发。这些灾害严重破坏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和赋税收入,迫使崇祯不得不实施严厉的赋税政策,加重了百姓负担。朝廷的贪污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原本的自给自足的养兵体系被彻底打乱,国家无法养活庞大的军队。
农民军的兴起源于这一混乱局面。尽管其战斗力较弱,明朝一些猛将曾多次将其击溃。但明朝内部的党争和后金的干扰为农民军提供了机会。内部矛盾和战线的分散让农民军得以暂时存活,崇祯统治下的明朝开始出现裂痕。
农民军的战术并不出众,但李自成等人善于诈降,利用转机保住了一线生机。然而,明朝仍有机会消灭他们,却屡次失之交臂,错失良机。
李自成最终攻入北京,但开始了残酷的“拷掠”,使得农民军的纪律松散,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战斗力,失去了社会支持。他在追击吴三桂时,农民军已经不堪一击,士气低迷,无法再取得胜利。
吴三桂的智慧和多尔衮的观察力是当时的亮点。吴三桂巧妙利用明朝将领对李自成的反感,成功迫使他们为清军所用,成为追击农民军的主力。实际上,李自成战败后所面对的仍是明朝的旧军队,农民军的战斗力始终处于被压制状态。
李自成战败后,其领导能力和政治手腕暴露无遗。他在敌人追击下回北京举行“登基大典”,但对局势的无能回应导致最终失败。他的行为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相似,最终在九宫山战败身亡。
农民军的战斗力始终未经真正考验,不像唐、宋、明三朝军队那样靠强大的实力建立国家。李自成最多只能算是历史上的投机者,他未能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