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距金田起义2年零2月,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与大清王朝对峙。实战证明,八旗、绿营两支正规军已经颓废,不是太平军对手。为了拯救清朝,咸丰采纳开明大臣肃顺(后被慈禧处死)建议,鼓励地方兴办团练,组建私人军队,其中曾国藩麾下湘军最能打,也是实力最强的私人武装,为大清续命数十年。
湘军崛起后,与太平军多次交战,胜利很多,失败也不少。其中,最大惨败要属三河之战:数千精兵被“包饺子”,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有意思的是,三河之战后8个月,也就是1859年7月,湘军却能击败石达开十余万大军,并追着他吊打,搞得翼王威望扫地。湘军精锐在皖北被陈玉成全歼,为何8个月后可以追着石达开吊打呢?
三河之战,7000兵马精锐被歼,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
1858年5月,李续宾攻破九江,屠杀城内太平军17000余人,守将林启荣被开膛破肚,十分残忍。夺取九江,李续宾被授予浙江布政使,加巡抚衔,即将步入封疆大吏行列。此时,曾国藩还备受冷落,皇帝不给实权,处处仰人鼻息,一点脾气都没有。可以说,李续宾是咸丰培养对象,是皇帝试图分化湘军阵营的一颗棋子。
带着胜利之喜悦,李续宾再接再厉,短暂休整后,直接从湖北杀入安徽,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并于11月抵达庐州以南三河镇,气焰十分嚣张。陈玉成此时正在发动浦口之战,只好先让吴定规坚守三河半个月,待主力到来后再决战。
浦口之战结束后,陈玉成火速进兵,聚集优势兵力也湘军作战,双方在三河镇进行战斗。结果都知道,李续宾战败阵亡,6000兵马阵亡,太平军乘胜追击,在桐城再次歼灭湘军1000余人,皖北局势得以扭转。三河惨败,胡林翼言:“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可谓是损失惨重。
宝庆之战,刘长佑、李续宜增援,追着石达开吊打
阵亡皖北的7000精锐,是湘军创始人罗泽南一手培养而来,论资格、战斗力、战斗意志,都是一流水准。三河之战,陈玉成策划得当,李秀成密切配合,湘军精锐军团被“包饺子”,曾国藩、胡林翼有苦说不出。8个月后,湘军增援湖南宝庆战场,对付石达开10余万大军,将其追着吊打,实在有意思。
1859年5月,石达开兵分三路围攻宝庆,傅忠信、赖裕新等追随,围城兵力总计十余万,号称精锐的也有五六万。此时,宝庆城内杂牌军不过2万人,并非太平军对手,但石达开战术失误,围攻宝庆2个月未见成效。7月,刘长佑、李续宜等湘军悍将相继增援,战局发生扭转。
湘军增援宝庆,石达开分兵抵御,但忽视了西北面防线。不久,李续宜偷渡资江成功,摧毁太平军营垒一百余座,打通宝庆内外联系。接着,石达开聚集重兵与湘军决战,连战连败,被追着吊打,狼狈逃往广西避难。宝庆之战,揭开了翼王败亡之序幕。
湘军并未元气大伤,主力尚存,精兵悍将也不少
1858年11月,最能打的李续宾军团被陈玉成全歼,湘军损失惨重。1859年7月,刘长佑、李续宜各自率万余湘军增援宝庆,击败石达开十余万大军,翼王被迫逃往广西避难,狼狈不堪。仅仅过了8个月,湘军为何如此生猛呢?与其内部构成关系很大:湘军并未元气大伤,主力尚存,精兵悍将也不少。
湘军,不是曾国藩的军队,而是由众多派系组成:江忠源系、曾国藩系、罗泽南系、王珍系、胡林翼系、骆秉章系、左宗棠系,以及从湘军分化出来的李鸿章淮军系,等等。湘军派系林立,曾国藩只是其一而已,后因利益关系,他们支持曾国藩,却不一定服从管教。
三河之战,损失的是罗泽南系,是曾国藩坚定同盟军,不是纯正嫡系部队,如曾国荃“吉字营”,彭玉麟长江水师等。没罗泽南系,湘军集团依然有大量兵力可用,悍将也有鲍超、多隆阿等胡林翼嫡系将领。宝庆之战,击败石达开的刘长佑是江忠源系,李续宜则是骆秉章系。
石达开战术呆板,没灵活应变,遭受惨败
三河之战,损失的只是罗泽南系,湘军其余派系毫发无损,悍将众多,战斗力依然很强悍,不可小觑。但是,刘长佑、李续宜不能算是一线悍将,增援宝庆的2万湘军在数量上也没优势,只是石达开战术过于呆板,缺乏灵活应变,以致遭受惨败,被对手追着吊打,威望跌至谷底。
石达开战术呆板,主要表现两点。其一、没有后勤补给之情况下,搞“围点打援”,试图迫使对手屈服,结果自己先崩溃,这点在之前衢州之战已经上演,但石达开没长记性。其二、清军主力云集,石达开当断不断,既没全力攻打城池,也没及时撤退保存实力,而是与援军浪战,消耗珍贵的战略物资。
没有后勤基地,石达开“围点打援”战术在衢州遭受惨败,宝庆会战时,依然采取此种战术,结果一样惨败。战术呆板,没灵活应变,这是宝庆会战失败,翼王被迫逃亡之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三河之战、桐城之战惨败,湘军损失7000精锐,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罗泽南嫡系部队损失殆尽,但湘军其余派系毫发无损,实力尚存。石达开围攻宝庆,战术呆板,缺乏灵活应变,在缺乏后期补给之条件下,搞“围点打援”战术,与对手打消耗战,岂能不败呢?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