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传颂千古,尤其那感人至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添悲壮色彩。然而,在这个古老的传说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令人疑惑的怪异现象。荆轲原是卫国之人,途经齐、燕两国后成为太子丹的幕僚。然而,在国家存亡之际,他竟然毅然决然担任起了刺杀秦王的大使,这种勇气实在让人敬佩。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时,其中却存在着一些匪夷所思之处。荆轲在燕国并非高官显贵,仅仅是太子丹的宾客,尽管太子丹看重他,但在当时的官场上,荆轲的身份并不足以让他成为行使外交权利的使者。尤其是他作为刺客居然在秦国担任使者,这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荒谬的情节。通常而言,刺杀行动应该是一次性的机会,一旦失败,便难有第二次机会。然而在关键时刻,荆轲竟然没有选择刺杀秦王,而是牢牢抓住了秦王的衣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被白白浪费,令人费解。更荒谬的是,秦王在挣脱后,二人竟然开始“嬉闹”,荆轲追着秦王绕柱子,却没有人敢上前制止。这种滑稽的场面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更离奇的是,荆轲在自己刺伤秦王后竟然没有遭到极刑逼供,反而自己主动供出主谋是太子丹,并为自己的失败找了个掩饰。这违背了刺客守信用的原则,令人对荆轲的身份和动机产生了质疑。
在司马迁的叙述中,这段“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留下了许多疑点,使人不禁对古代历史中的这一传说充满了好奇和探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