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待诸葛亮时,许多人只是从电视节目或小说中的形象来评判,觉得他或许并不出众甚至有些平凡。有人认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及小说中描述的那般惊艳,甚至有种观点,诸葛亮擅长治国却并非善于带兵。确实,这看似有些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军事领域就没有才能。他的才干显著,只不过那时国家实力薄弱,敌手强劲,限制了他的发挥。但为何他治国能力出众呢?
事实上,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了国家的主要领导者。小刘禅并无治国能力,仅能勉强维持国家领导者的形象,而实际治理国家还是得依赖于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他采用了一种超前的方法,就是依法治国。如今我们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因为现代国家,包括绝大多数的国家都采取了依法治国的方式。这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判断往往受到诸多干扰,只有依靠法律管理,才能确保秩序井然。在一千多年前,谁能想到这种理念呢?大多数人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很少会想到依法行事。
只有诸葛亮想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付诸实践。起初有不少人反对他,特别是益州本地人,他们对诸葛亮持反对态度,但最终每个人都赞同诸葛亮的公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不仅对待本地人依法办事,甚至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信也一样,这种态度令人惊叹。他是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者,却能做到严守法纪,因此即使是他的对手也对他十分敬佩。比如李严犯了错误,导致错失北伐的好机会,于是被放逐。尽管他承认了错误,但仍希望能够得到重新使用。
直到诸葛亮去世后,他悲痛欲绝,意识到再也没有机会,几天后病逝。这个故事背后的含义是,李严之所以遭遇如此下场,主要是因为他与诸葛亮存在针锋相对的立场。一个敌对的人,竟然寄望于诸葛亮再次利用他,这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决不是纵容亲信的人。虽然李严有才华,诸葛亮若有机会,也许还会重用他,但无论李严对自己有何心思,诸葛亮都坚持公正。后来马谡在街亭犯下大错,很多人为他求情,希望他能够以功赎罪,毕竟他是一位顶尖人才,不应该这样被处决。
然而诸葛亮却拒绝了所有请求,果断执行了处决马谡的判决,因为马谡的罪行已经触及了死刑的法律底线。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虽然未能完成刘备的遗愿,国家也只保留了三分之一的版图,但他的言行却赢得了其他两个国家的赞赏。至今,我们依然对他的行为充满敬佩,他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他的名声流传千古,将继续影响后人。